2019-07-15 20:34:00 作者:□ 卢有林 来源:今日高邮
燕子是一种很有灵气的候鸟,每到乡村四月插秧忙,它们便结伴从遥远的南方翩然而至,融入这繁忙而又充实的乡村生活。每到这个时候,总有几只去年的“老朋友”,抑或它们的后代,在我家的院子里、房檐下盘旋翻飞,唧唧啾啾地叫唤着,好像是在与同伴交流着旅途的见闻,也好像是在向主人表达着重返故土的激动与兴奋。是啊,燕子也有情感,也有自己的语言,只不过我们听不懂罢了。
燕子是高明而又锲而不舍的建筑大师,只有当你亲眼目睹它们筑巢的情景时,你才会打心眼儿里对这种小精灵肃然起敬。瞧,一只燕子衔着从秧田里啄来的泥草,飞了很远的路,来到我家屋檐下。它像一只扁平的黑色风筝把身体紧紧地贴在挑梁的侧面,正在努力地把泥草粘上去,剪刀似的尾巴在不停地颤抖,那种艰辛与执着令人唏嘘不已。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我在打扫庭院的时候,不经意间,一个筑在挑梁侧面的口袋状的燕窝便扑进我的视线。这个燕窝是用无数黄豆般大小的泥粒垒砌而成的,更让我惊奇的是,它的墙体向外凸起,呈优雅、和谐的弧形,仿佛是用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我不禁在想:是谁为燕子精心设计了施工图纸?又是用什么特殊材料把这些泥块天衣无缝地粘合在一起?又过了十几天,我惊喜地发现从燕窝上面半圆形的开口里伸出三四个嫩黄的三角形的嘴巴,煞是可爱。这一定是雏燕们在安乐窝里彼此亲热地依偎在一起,张大嘴巴,等待着母亲为它们送来美味的早餐。
记得小时侯,乡亲们住的都是茅草房。燕子常常把窝筑在堂屋的中梁上,它们俨然是家庭的主人,进出自如。可麻烦事也随之而来,常常会有泥草、燕屎之类的污秽物坠落到桌子上、板凳上,甚至人们的头发上。大人并不恼,极有耐心地用清水、抹布拭去,而孩子急了,忙去找一根长竹竿准备捣燕窝。这时,爷爷、奶奶断然不许,他们准会怒气冲冲地呵斥孩子:“不许捣燕窝!谁捣燕窝谁就害眼睛!”为了让燕子与人相安无事,乡亲们常常用竹片和塑料薄膜扎一个直径约50公分的盘状等漏,再用绳子对准燕窝从中梁上悬挂下来,这种器具就成了燕子的卫生间了。小时候的我对此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这种器具悬挂在堂屋的半空中显得很不协调而已,而现在每每想起这种器具,眼眶总会有一点湿润。想想也是,燕子为了筑一个遮风挡雨的安乐窝,为了完成繁衍后代的伟大使命,飞了多少路,衔了多少泥块,恐怕谁也无法计算。乡亲们用这种器具告诉儿时的我们,让燕子在你家的屋檐下找一个栖身的地方,别去捣燕窝,否则,它们的叫声就会哀怨,它们将会在风雨中流浪。
乡村年年春草绿,明年燕子归不归?我想,只要我精心守护着它们的家,像期待朋友来访一样等候它们,明年我一定还会听到它们的呢喃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