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8 19:44:36 作者:□ 肖玉峰 来源:今日高邮
小时候,有一种娱乐项目叫“滚钱”,深受我们喜爱。尤其是过年,更是风靡至极,直到开学后才会有所收敛。我喜欢滚钱,但技术不如弟弟,只能甘拜下风。“滚”技高超的弟弟,常常小有收获,虽然是几毛钱,但对于那时的我们,可是笔不小的财富。
汪曾祺先生在他的小说《大淖记事》中对“滚钱”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滚钱又叫“滚五七寸”。在一片空场上,各人放一摞钱;一块整砖支起一个斜坡,用一个铜元由砖面落下,向钱注密集处滚去。铜元停住后,用事前备好的两根草棍量一量,如距钱注五寸,滚钱者即可吃掉这一注;距离七寸,反赔出与此注相同之数。
每年大年初一,我和弟弟放弃睡懒觉的权利,早早起床。吃过母亲下厨制作的红枣糖茶和圆子面条后,拿上年前就准备好的两根小尺条,细细打量了一番后,摩拳擦掌,准备出发。小尺条一根五寸长,一根七寸长,是用芦柴做成的,就是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滚钱”游戏中的“草棍”。
没一会儿,经常“滚钱”的空旷场地上便聚集了好多小伙伴,像是先前约好了似的。然后自由“配对”,组合成好多个“场子”。这游戏简单,一看就会,两个人就可以“开场”了!也可以“三人组”或“五人组”,人员越多,乐趣越大。比如伙伴甲在A点下注一枚五分硬币,距离A点不远处的B点有伙伴乙下注的五枚摞在一起的二分硬币,而在A点和B点之间又有C点与D点,分别是伙伴丙和伙伴丁下注的,钱额不等。整个下注区域像个“迷宫”,有时赢了A点的五分钱,却赔了B点的一角钱。不过,也有运气好的时候,C点和D点“通吃”。至于谁先滚谁后滚,是通过“石头、剪刀、布”产生的。当然,你也可以不滚,一直下注,以守株待兔的方法博取输赢,得旁观者之乐。
“滚钱”很有瘾,就像时下的孩子之于网络游戏。小伙伴们经常忘记吃午饭,等到有家长来“拆台”,才意犹未尽地散伙。带着两只脏兮兮的手回家,面对父亲的怒目圆睁与呵斥,我们仍然偷着乐,因为弟弟今天又赢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