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1 19:45:52 作者:□ 吴寿瑛 来源:今日高邮
田间农活暂告一段落,人们开始消暑纳凉了。农村传统的说法叫“歇伏”。
男人们上午趁天凉快做些杂事,中午找个树荫下纳凉睡午觉。女人们开始洗洗晒晒。把经过梅雨季节的衣服杂物洗洗干净,在烈日下暴晒,叫“晒伏”。
春天刚出嫁的姐姐,这时也回家小住几日,兼有“歇伏”和回娘家探亲的双重意思,这也是农村的习俗。
看看天气还不太热,母亲筹划着,带我们姐弟俩去一趟三垛街上。
三垛距我们家有15里水路,第二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便出发了。乘的是家里放鸭用的小木船,俗称“小三板子”,船舱中间放着满满一篓鸭蛋,我们姐弟俩半坐半躺在前舱,母亲在后舱撑着小船前行。
母亲是一个能干的家庭主妇,小木船撑得飞快,约莫三个钟头工夫,我们的“小三板子”已经停在三垛前河鸭行的码头旁,我迷迷糊糊地被叫醒上岸。
很快,船上一篓鸭蛋在鸭行里换成一叠钞票。
站在鸭行门前过街棚屋下面,只见前面不远处的砖砌高桥上人来人往,隔壁的铁匠铺里,一老一少两个打铁师傅,抡着铁锤一上一下,发出“叮当叮当”有节奏的声音。桥旁的水码头上,一个中年男子,穿一双草鞋,头戴草帽,光着身子,肩上披一块白布搭肩,“哼哈!哼哈!”打着高亢的号子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过,担着的桶中不时有清水外溢淋湿了街道。卖鱼的、卖菜的,各式人等,大声叫卖着从街中走过,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
穿过前河街道来到了后街(也叫二街),则是另一番景象。不太宽的砖街两旁,大小不等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我们走进一家油条豆浆店吃早饭。随后进入一家绸布店,只见母亲和姐姐边说边挑选白府绸的面料和印着兰碎花的花布,原来她们是在买“陪夏”礼品——夏衣面料。后来又进了一家杂货店,买些凉席、凉枕、草帽之类,给姐姐“陪夏”的物品就置办齐了。我们顺便在街上逛一逛。看到照相馆,感到很新奇,牌匾上写着“二吾照相馆”,觉得这名子很别扭——多年后才悟出,是说拍的相片很逼真,就像自己。还看到一个银匠店,玻璃柜台里面放着很多银首饰,一位戴老花眼镜的长者,端详着手中钳子夹住的原料,时不时地敲打一两下。
快近中午,妈妈又进了一家食品店,买了好多方酥、烧饼、馓子。我们乘兴而归。
回家的路上,我兴奋不已。生长在闭塞农村的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繁华的街市。
而姐姐呢?她一定在想,过几天回婆家,带回一大堆“陪夏”物品,适用且档次较高,在婆家会生活得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