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1 19:47:15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近年来,古城高邮增添了若干个大型市民广场,丰富了市民生活,打造了新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广场多了,市民去处就多了,交流的地方多了,心情也就舒畅了,人们的幸福指数普遍增加。蝶园广场便是其中之一。
大运河水从琵琶闸东流而下。不远之处,大树参天,建筑古朴。这就是蝶园广场。“蝶园”二字是旧称沿用。“蝶园”原来是高邮明清时名人王永吉的私人别墅花园,有“花香蝶自来”的雅趣。蝶园早已荒废不存,沦为城中菜地,阳光灿烂的日子,空气中弥漫着粪肥的气息。记得长生路边,一溜排大粪缸,“蔚为壮观”。在菜地的东南角上仅存一段旧城墙和斑驳的奎楼。每当夜晚,这里便阴森空寂,了无一人。2002年,高邮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蝶园广场。该广场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面积60亩,突出以水为源、以绿为美的理念,由费孝通先生题写“蝶园市民广场”名字。蝶园广场由此盛妆而出,轰动邮城。高邮市民感受到了强大的视觉冲击:自然、田园、亲水、古迹、现代气息。人们蜂拥而至,其乐融融。蝶园广场的建成开启了高邮大型市民广场建设的先河。
蝶园广场除了自然之美、设计之美,更多的是散发着浓浓的高邮文化的韵味。
其一,是旧名新用,雅意传承。王永吉是明清两朝重臣,官居大学士。虽是贰臣之列,但口碑尚好。据《高邮州志》记载,蝶园乃是城中名园。花木繁多,雅致宜人。原有聚星堂、拱门厅等两层楼房,曲径通幽。还有荷亭荷池,文人墨客常聚于此。蝶园既是美景之园,也是文人雅士饮酒唱和之园。而今蝶园重获新生,造福于民。从昔时封建士大夫的私家花园脱胎为高邮人民的市民广场。同样的蝶园,旧地新景,意境格局大变。从小众而大众,还美于民。
其二,是名胜古迹,画龙点睛。蝶园广场不仅有一个好名字,更重要的是有高邮的名胜古迹:奎楼和城墙。她们是广场的灵魂。如果仅仅是绿树、花草、水池和草坪,蝶园广场也只能是一个绿色广场。事实上蝶园广场因为是高邮的文化高地而熠熠生辉。魁星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蝶园的主体建筑是魁楼。魁(奎)楼的兴建也和王永吉家有很大的关系。明朝天启三年(1623)郡人王自学、孙兆祥、张永烈捐资兴建了奎楼。王自学何人也?王永吉的父亲。是他带头捐资兴建了奎楼。据说,奎楼建成后的第二年,即天启五年(1625),王永吉考中了进士。清顺治十二年,王永吉的儿子王明德再修奎楼。增高一层,达三层。也就是说王自学祖孙三代人都为奎楼的兴建修缮作出了贡献。奎楼全名奎星楼,顺治年间改称魁星楼,后亦称魁楼,奎、魁两者通用。高邮明清时代文人常来此登高望远,领略珠湖美景。清代诗人高岑《偕同人登奎楼》:“槛前湖水碧千顷,城外夕阳红半村。醉余还拟舒长啸,咫尺星辰若可扪。”情境逼真,魅力惊人。此外,还有宋城墙。现仅存东南一角,长约百余米,原为夯土,明代改为砖墙。虽是残留的一小部分,高邮城框架及布局却清晰可见。该城墙是高邮当年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硬件之一。宋城墙及奎楼作为高邮城区重要的文化景观,为蝶园广场增色太多。
其三、是一场多用,内涵丰厚。蝶园广场建成以来,承载过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展览、演出、集会不一而足。单就冠名而言,真可谓任重道远。最初命名为蝶园市民广场,后逐年迭加。现在是:蝶园健康广场;反邪教警示广场;消防广场;反腐倡廉广场;双拥广场等等。近日,蝶园广场的绿化景观又作了部分提升改造,在一个绿化景观上标注了“好事成双在高邮”的口号。说不定蝶园广场不久又要被命名为旅游广场了。
蝶园广场是高邮最早最大的市民广场,既有品位,更有文化。白天里十分热闹,夜幕下却有些朦胧和清冷。比之东南方向的净土寺塔广场的明亮和喧闹,可谓是两个世界。余窃想,是不是过于幽暗的灯光遮掩了她美丽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