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书桌

2019-08-11 19:24:04    作者:□ 陈忠友    来源:今日高邮

1979年7月,我随知青“大部队”一起兴高釆烈地离开了宝应湖农场,离开了六大队,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生活。我被分配到江都县城省水建公司属下的水泥制品厂,成了一名与水泥砂石打交道的混凝土工。这是我人生的新阶段,也是梦想成真的第一步。我终于成为了“产业工人”,而不再是“下放知青”。新单位新气象,入住崭新的砖混二层楼,40w大日光灯,领导还为我们这些新工人统一配发了木制床架、床头柜及一把用钢筋扳制成的小椅子,一律刷成枣红色,这让我们工作安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过,我个人觉得还少张书桌,看书写字不方便,但转而再想想,人不能得寸进尺过于贪,现在的条件较之农场已好了若干倍,下雨不怕屋漏,食堂、浴室、厕所一应俱全,有正常休息天,进城也就几分钟的事。

苍天不负我,后来总算如愿以偿,这“书桌”是我不经意间得到的。下班归来,换一身干净衣服,泡一杯茶,坐在桌边,静静地看几页书,写几行字,一天疲劳大大消解,心境特别好。书带我到很远的地方,到美丽的地方,到我不知道的地方,混凝土工的“苦、脏、累”算什么,“风吹太阳晒”又算什么?看书似乎给了我全部的补偿。

现在想起来,这书桌实在过于寒碜,不应该给予这样雅的称谓,它就四条粗木棍上钉了五六块包装板而已,中间还有大小不一的缝隙——那是我师傅摆放杂物的,后来遗弃不用,差一点就要送到厂里食堂劈柴禾烧了。亏我第一时间发现,经过同意,归我所用。这桌子虽简陋,但结实有用。放在当下,是不会有人用正眼瞧它的,现在被丢弃的写字台、学桌、电脑桌要比它好上百倍。

记得农场四年,住的是茅草屋,后改换成瓦房,舍友从七人变为四人,但始终就没有一张可以看书、写字的桌子,唯有床边当桌子用,15w的白炽灯高高在上,还时常断电。再说,那时候能够用来看书的时间也不多,干农活起早带晚是常态,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洗个热水澡都困难。能够看到的书更不多。印象较深的有一次,我和几个知青到金湖县城逛书店,书架上、玻璃柜台里,除了“红宝书”,其它的书寥寥无几,而女营业员正埋头于柜台上裁剪布料,不时掉转头与同事讨论方案。

所以说,对于这张书桌,我特别爱护。向做缝纫的父母找了几块不同花色的零头布,很艺术地拼连起来蒙上去,看起来体面多了。在扬州工作的一位好友,还特意加工做了一盏灯台送给我。这更是锦上添花,内心觉得很舒畅,好像什么都不缺了。

还别说,这张书桌所起的作用真不可小觑,单情书就在上面写过不少,帮别人写,也自己写,至少成就过四桩好姻缘。另外,与好友对桌而坐,侃侃而谈,海阔天空,的确平添不少情趣。有时候,一个人坐在桌前发发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当然,更多的时候,伏在这桌上看自己喜欢的书,久而久之,内心逐渐草长莺飞,不再荒芜。

我感谢这张书桌。

1987年我调回高邮工作,这张书桌才弃用。其时,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桌,是父母在我结婚时特意找人定做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