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9 20:50:16 作者:□ 周立鸣 来源:今日高邮
一天 ,我在南京偶遇分别50多年的邻居刘璟大哥。久别重逢,都已经是老人了,几句话一聊,当年两家住在一起的情景恍如昨天。
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高邮百岁巷口,有一个坐北朝南的大院子,里面住着十几户人家,户主大多数是高邮师范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典型的家属院。在这个院子里,每家的住房都不大,一般都是两间,堂屋及厨房是几家共用,简直就像一个开放式的大家庭。院内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凉。冬天各家都爱用井水淘米洗菜洗衣服,说是天寒地冻井水不咬手;夏天用一个网兜放西瓜沉在井水里逼着,刚捞上来的西瓜冰凉爽口,几家分着尝。各家年龄相仿的男孩女孩自由组合,一起学习做作业,一起活动做游戏;不管是不是一家人,年龄大的都带着年龄小的,偶尔发生矛盾,家长总是批评大的,护着小的。在那个物质匮乏、计划供应的年代,一家有什么好吃好喝的,总是让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分享;一家有什么喜事高兴事,院子里大人小孩也跟着乐;哪家遇到难过伤心事,邻居们都会主动安慰帮衬着。家属院成为超越亲情的大家庭。1961年刘璟大哥在高邮中学高二年级就应征入伍,他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全院高兴;我大姐周菊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家里高兴,全院贺喜。当兵、上大学的哥哥姐姐们,自然成为小弟小妹的偶像。
后来高邮师范停办,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被重新分配到高邮几所完中,家属院的老邻居陆续搬家了。我家也搬出了这个家属院,后来住进了高邮北海新村住宅楼房,再后来住进了一层两户的楼房,对门的邻居形同路人。住宅楼越高级,感觉越少了什么、丢了什么!
这次相逢,刘璟大哥送了我他的3本专著——《老年教育探析》《老年教育实践》《老年教育创新》,这是他告别40年军旅生涯后,用10年创办南京青春老年大学的经验总结、研究成果。他仍然像当年在一个家属院一样,兄长般地引导我如何退休志不休,老而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