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6 20:09:52 作者:□ 陈绍祥 来源:今日高邮
我家有一只祖传的捕鱼用的罩,圆锥形,竹篾编的,四根短竹为骨架,上小下大,无顶无底,稳定性极强。
1987年夏季,几场特大暴雨后,河水猛涨,码头上的跳板让湍急的河水卷走了。住在我家附近的几位捕鱼高手闲不住了,一商量,准备傍晚开挂桨船去东荡罩咬籽鱼,邀我一道去。母亲听说后,非常支持,“不能总是眼不离书本,带着家里的罩去见见世面。”她忙为我翻出了罩,借来了鱼篓,找来了加长手电筒,补好了在荡里行走的旧球鞋。
庄台上升起炊烟时,我们一行7人全副武装乘挂桨船出发了。
我是第一次去罩鱼,什么都不懂。浓眉大眼、满脸络腮胡子的小桃子主动向我传授经验,“耳朵要仔细听,哪里有水动的声音,就摸向哪里,悄悄靠近,罩要直下。”下巴前倾、高颧骨的小章子一直有副热心肠,一边系紧鞋带,一边提醒我。“兄弟哎,向前移动时脚要高高抬起,鞋尖先入水,不发出声响,控制住水花,这咬籽鱼精得很。”身高1米9的杨友春,小我两岁,转过头来比划道,“陈大哥,你知道啊,见到咬籽鱼,一只手用手电筒照准鱼群,另一只手用劲下罩,动作要快,稍一迟疑,鱼会溜得精光。”大胡子绍山看我穿的是橡胶底球鞋时,特别提醒我,“要小心芦苇根的尖,行走时,鞋底要向前倾,直踩会戳穿鞋底。”我一一记在心里。
到东荡了,停好船,开船的绍良提醒大家,这河是南北向,长芦苇的地方是荡滩,没有芦苇的地方是大河,千万小心。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好大的一片水,河水上涨,荡滩全浸在水中。不知名的小虫在低吟,爱显摆的萤火虫一明一灭地在芦苇丛中穿行,飞蛾在手电光柱中上下翻飞,探出水面的芦苇在微风中抖动着。荡里的水很清,深浅不一,深的地方没了膝盖,浅的地方刚过小腿肚。水凉凉的,脚底下软绵绵的,十分惬意。
我们各自分开寻找目标。小桃子见我踌躇不前,将手中的罩一挥,“不用担心,跟在我后面,看我罩一两次就会了。”我亦步亦趋地跟在他身后,向前移的每一步都分外小心,好像前方水里埋了无数颗水雷,不敢轻举妄动,有两次身体失去平衡,差点跌入水中。“有情况。”小桃子转头低声向我发出预警,只见手电照射处,水面上浮着头尾相接的鱼群。“是鲶子鱼。”他又向前移了两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下了罩,右手按紧罩,上半身伏在罩口上,鱼在罩内溅起了水花。他不慌不忙插好左手上的鱼叉,双手在罩内抄了两转,摸出了两条鲶子鱼,娴熟地放进鱼篓。拎起罩,笑着对我说:“就这么简单。下罩时一定要按实,身体挡住罩口,防止鱼蹿出。”我从中悟出了点门道,小心移动脚步,径自向东,寻找机会。
“哗!”有情况,灯光下两条形体较大的鱼亲热了一会儿后,尾巴掀起一大片水花,不见了踪影,远处的芦苇摇动了几下后恢复了平静。再向前寻,10米开外,手电光处有鱼头在蠕动,面积有小筛子大。我惊喜万分,屏住呼吸,鞋尖入水,小心地移了过去,左手照手电,右手举罩。鱼群没有察觉,仍在嬉戏,3米,1米,1米5,我用力将罩直往下一按,“哗!”逃走的鱼和罩内的鱼溅起了大片水花。我赶忙伏在罩口,手抖抖地往下摸,抓出了3条比巴掌还要大的鲫鱼。初获战果,喜不自禁。
正前方,芦苇不断摇晃。有情况!我轻手轻脚移了过去,只见八九米处两条杂交鲤正闹得欢。小心移,再小心移,刚准备下罩,“哗!”杂交鲤红尾巴一闪,不见了。
西北方向有动静了,我猫着腰,顺着手电光确定的位置移过去。芦苇丛中,黑乎乎的一团,鱼嘴一开一合转着圈儿。移一步,再移一步,使出全身力气下罩,罩内溅起了水花,有戏!几圈一摸,抓出了5条比前次更大的鲫鱼。我此刻的心情就像当年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一般,特有成就感。
又寻了几处,没有获得扩大战果的机会。北斗星在偏西北上空出现了,掏出手表一看,已是深夜2点20,时间流逝得好快。
“集合了!集合了!”小桃子晃动着手电,扯着嗓子大声喊道。不一会儿,大家从不同方向来到集合地点,不过这次是两只脚直接在水中往前走,“哗,哗,哗……”四周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水声。
上船一交流,小桃子拔得头筹,2条草鲲,1条杂交鲤,另有鲶鱼、鲫鱼,约有20斤。小章子2条杂交鲤,11条鲫鱼,约有15斤。杨友春17条鲫鱼,4条鲶鱼,肯定有10斤开外……听说我居然罩到了8条鲫鱼,大胡子绍山连声夸道,“先生不简单,不简单!”
“突,突,突……”机器发动了,挂桨船在夜幕中向前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