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的父亲母亲

2019-08-26 20:10:50    作者:□ 孙晓玲    来源:今日高邮

父亲今年81岁,母亲77岁。他们住在北门大街的巷子里,普通的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朝看日出,夜数星星,普通不过的百姓人家。

父亲出生在高邮湖畔的杨家坞。爷爷奶奶一共生了10个孩子,“抓住”了6个。奶奶生的头两个孩子不幸夭折,到父亲出生时,太祖母就给父亲起了个土名“大咬脐子”,意在咬住小孩,讨个顺遂,这样父亲就能健康成长了。身为老大的父亲,从小就帮着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太祖母一起照看弟弟妹妹,直到爷爷送父亲过两道河,去城里读书。此时父亲已经10岁。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绩优秀,又吃苦耐劳,17岁就成了禹王镇的文书。57年前,经人介绍,父母结为连理,没有彩礼和美酒。母亲生了3个女儿,最淘气的就是我这个“赛小伙”三丫头了:打架、赖学、离家出走等都有我的份。挨打受骂,顺理成章。父母恨铁不成钢,失望地数落着我没有出息的未来,我声高八度:“等我长大了,保证不让你们烦!”父母愣了半天。

一转眼,我们姐妹3个长大成人,先后有了自己的小家。上个世纪末,我们又成了下岗工人,面对上老下小,像失去救命稻草的姐妹3人,一时陷入迷茫的困境。“活人嘴里长不出青草”“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勤劳是个宝,一世少不了”,在父母的鼓励下,我们重树信心,勇往直前,终于成功再就业。如今我们虽不富有,但日子如水般真实平常。

父亲退休后,继续他的文字梦,迷恋读书看报,热衷公益,关心社会热点,记录着过去和未来,不少作品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有的被收进出版物中,还有的获了奖。父母结婚50年,父亲发表散文《金婚五十年》,算是给母亲的礼物。父亲认真学习的样子,总被母亲戏言“备战高考”,父亲一笑置之,依然故我。巴掌大的小院,父亲拉绳搭架,种菜养花,搞得曲径通幽。母亲立在院中,喜看瓜果发芽、开花、结果,透过几缕阳光,数着一个、三个、七八个,倒也惬意。母亲炒菜差个葱和辣椒什么的,父亲总能及时送达。摘条丝瓜加个西红柿,配点辅料,或炒或做汤,色香味俱佳。母亲烧饭时会跟着音乐哼唱“风含情,水含笑”,颇有几分老淮剧的腔调,父亲也会“以假乱真”笑之,母亲充耳不闻,自我陶醉。饭毕,母亲匆忙收拾碗筷后,拎个小包,来个“《沙家浜》第二场”——转移:猫步、广场舞、麻将等交错进行,不亦乐乎。

父亲60岁,其6兄妹在家乡欢聚。父亲70岁,婉拒我们为之操办酒席的建议,带着母亲去南京,在海军大校四叔的帮助下,寻找到了当年参加解放高邮城战斗的两位离休老军长,做了交流并合影留念。两位老首长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慨不已,当父亲介绍高邮的现在和未来时,他们连连叫好。旋即,文章《军长陪我一起过生日》发表。父亲80岁,准备携母亲“私奔”北京、大连等地,在我们的“围追堵截”中,未能成行。父母亲不服气,我们软硬兼施,最终父亲很不情愿地答应在家庆生。生日当天,父母邀三五老友、八九亲朋,一场家庭生日宴,欢快而热闹地进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