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父亲的船

2019-09-16 20:38:35    作者:□ 徐越亮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家乡是高邮里下河水乡,沟汊纵横、河网密布,水和船伴随着我们成长。家前屋后就环绕着数条勾连相通、大大小小的河道,庄台东头俞洞河闲时交通运输,夏秋之际也担负排涝灌溉重任;屋后是庄台河,与庄中间的生产河、南庄台的红旗河呈“工”字型相连,红旗河东西两头分别接入直通北澄子河的俞洞河和人字河。

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也是一辈子与船为伴的半个渔民。父亲结婚较早,那年他十九岁,经母亲大舅妈介绍,虽然没有吹吹打打,也是“三媒六证”地撑着水泥轿子船,一路穿行于无数曲折的河道,花了一天一夜时间辗转将母亲接回家的。

父亲在家排行老大,自他成婚后庄上人都称他为“徐老大”。“老大”不好当,家里兄弟姐妹五个,母亲生我的时候,二叔当兵去了,一个婚进一个兵出,也算是占补平衡吧。虽然劳力没有少,但大姑早已出嫁、二姑三叔还小,家里农活大都落在父亲的肩上。那时农村没有像样的道路,下田运肥料、收稻麦,下河罱泥、割水草,到二沟卖粮,上高邮拉氨水,到司徒“三千亩”草荡子里剐旱草、育肥“塘草粪”等都离不开船。父亲常常是船头上掌舵撑篙、靠岸了上装下卸……风里来雨里去、顶烈日冒严寒,硬是撑起了这个大家。

父亲搞多种经营也不失为行家。虽说是“鱼米之乡”,一年两季稻麦轮作顶多解决口粮问题,要是遇到旱涝虫灾,不是捉襟见肘就是青黄不接了。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夏收麦子运到粮站后,父亲叫我们拿着“黑单子”去结账,经村提留、乡统筹和国家农业税等七扣八扣下来,余下的几十块钱,全给我们哥俩学费都不够。穷则思变,父亲还是积极应对、开动脑筋的,先是伙同弟兄们漂泊到安徽合肥、蚌埠等地贩卖牛肉,后下南京打零工,又带着弟弟到上海收鸡毛,也在家里放过老鸭、老鹅,养过蜗牛、牛蛙和桑蚕,近十年基本养成鱼、养沼虾等。父亲不知疲倦地实施着一个个项目,也见证着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守。回想起,每次下班回来看到父亲划着小船、迎着夕阳映照的盈盈水面,播撒着一粒粒承载着丰收希望的鱼虾饲料,感慨万千。

“老大呀,爸爸这条船漏了,估计再也修不好了……”父亲在病重期间也叫我一声“老大”,应是让我这个长子拿好拿稳这个“接力棒”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