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界首芦苇荡

2019-10-24 20:51:48    作者:□ 毛群英    来源:今日高邮

这几年去过不少湿地景区,也见过一些芦苇荡,有的是人工打造的,感觉野性不足;有的面积不大,似乎形单影只。倒是家乡界首的万亩芦苇荡,依偎在浩渺高邮湖的怀抱里,四面环水,灵性十足,影影绰绰,一望无际。一阵风吹来,发出沙沙的声响,如波翻浪涌,蔚为壮观,让人神往。

界首芦苇荡与古镇区隔着一条大运河,向湖而生,逐滩而长,天然的原生态。和在芦苇场工作至今的吴先生攀谈得知,这片苇荡的鼎盛时期源于1979年,当时,国家轻工部投资380万元,地方出动近万名民工,经过两个冬春的苦战,围湖筑堤3万多米,建成了面积达5.2万亩的芦苇场基地,主要目的就是为镇江造纸厂提供原料供应。入秋以后,笔挺芦苇上的枝叶逐渐开始枯黄,预示着成熟期的到来。每年的12月初,芦苇开镰收割了,湖滩上,到处是人们挥镰收割的身影;湖道里,驳运芦苇的船只川流不息;运河西堤,堆集成小山似的芦苇垛鳞次栉比,整装待发;大运河内,两条大吨位的水泥船连为一体,上面堆满了近两层楼高的成捆芦苇,在柴油机的嘶鸣声中,驰向长江南岸。经过一个冬季的收割,此时的芦苇荡只剩下了尖利的芦苇茬和枯枝败叶,空荡荡、静悄悄,一目了然,显现出了冬日的荒凉。一场春雨过后,嫩绿的芦芽从芦苇根处探出身来,一茬茬、一丛丛,拔节而生,蓬蓬勃勃起来,迎来又一个生命的轮回。

芦苇场兴旺时,滋生了小镇上的芦苇产业。常见中老年妇女带着大姑娘小媳妇,在运河东堤的公路边,均匀铺开一摊芦苇,用小石磙子碾压后制成芦篾,用来编窝积和芦席,也有用整齐划一的整根芦苇杆编织成芦帘的。当时,生活水平低,芦苇制品是农家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资料,窝积的功能是囤集粮食,芦席的作用是砌房造屋,而芦帘由于密度不够紧凑,常常在天气晴好时,被人们拿到农家小院里,用板凳和木棍搁空,在上面晾晒棉花、萝卜干、大咸菜等物品。不用说,这些芦苇制品很有市场,不愁销路。

到了本世纪初,由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关闭了沿江许多造纸企业,几万亩芦苇没了去处,导致种植芦苇年年亏损。面对发展困局,勤劳、智慧的古镇人民没有因噎废食,他们尝试起了变卖芦苇为卖风景,发展湿地旅游业。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成功打造了湖上冲浪、湖上垂钓、水上乐园、野炊烧烤、湖鲜美食、野营绿地、撒网捕鱼等旅游项目,并在近2000亩的芦苇荡核心区,开辟出50多条水道,建起了全国最大面积原生态“芦苇迷宫”,创成了国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还举办过全国桨板联赛和全国旅游天使大赛等国字号赛事,让“芦荡渔乡”的名片闪亮大江南北。

丰茂的芦苇不但是绝美的风景,也是不错的食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是民间沿袭千年的习俗,而包粽子的原材料必然少不了粽箬,粽箬其实就是芦苇的叶片。把从荡滩上采回的苇叶放入开水中微微汆一下,拿来包裹雪白的糯米就成了粽子,放在锅里煮熟后食之,还带着浓郁的芦苇叶的大自然清香。芦苇笋是芦苇的幼茎,学名“南荻笋”,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纤维素、叶酸等营养成分,食用后具有排毒去脂、清胃通肠、瘦身美体等功效。纯野生的芦苇笋鲜嫩可口、爽滑香脆,但由于生长在湿地、淤泥地等处,人工采摘难度大、速度慢,而且只有在每年的阳春三月才能够采摘得到,采摘期只有个把月的时间,所以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上等绿色食品。芦苇根也是一道不错的食材,有清热生津、止呕的功效,当地的旅游公司曾用芦苇根和高邮麻鸭煲汤,参加全省的乡村美食大赛,结果这一道“高邮湖芦根麻鸭汤”竟然获得了“金牌菜”的称号。

有一家旅游设计团队曾经为家乡芦苇的综合开发出过一些金点子,建议利用芦苇表面光滑、材质柔韧的特性,加以芦花的点缀,将其编织成各种造型的芦苇工艺品,如鱼篓、花瓶、草帽、鞋子、座垫等;还可以将其选段、浸泡、压平、刮皮去薄,根据已设计好的画稿进行组合叠压,制作成一幅幅漂亮的芦苇画。当然,也可以进行深加工处理,作为新型建筑材料,既环保又美观。我觉得这些主意不错。

高邮湖水域辽阔,水草丰茂,水体清澈,食物丰美,吸引了上百种水鸟在此繁衍生息、迁徙越冬。泛舟湖上,常见有野鸭、凤头鷿鷈、小天鹅、大白鹭、鸬鹚、白琵鹭、红嘴鸥、黑水鸡、白骨顶等水鸟逐水嬉戏、潜水觅食,一有动静,扑棱一声飞向远方。而遮天蔽日的芦苇荡,无疑是鸟儿们再合适不过的避风港、栖息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爱家乡的芦苇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