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19:51:01 作者:□ 陈治文 来源:今日高邮
1979年秋,我和妻子经过一个多月的打拼,终于建成了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这房子的外墙,是用土基砌成的。土基是我和妻子起早带晚花了十多天的时间,在一个荒大圩上用黄沙泥一块块脱出来的。没有树木做房梁,我买来当时的公社蚕桑站淘汰下来的茅头篙,凑合着用了。即使这样极其简陋的房子,对我来说已经是最好的了。因为,我结婚以后就分家了,一直没有房子住,真正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是暂时借住在三姨娘家的。现在终于有了自己动手建成的房子,能不知足吗?
一转眼过去了五六年,我那破旧的茅草房已经成了极度危房,实在是不能再住了。1985年春,我和妻子决定拆掉老屋,在原地重新砌房子。我到公社轮窑厂买了红砖,又到水泥制品厂定制了水泥梁、水泥柱子和水泥排山。尽管拿出了家中所有积蓄,还和亲友借了点钱,仍然不够支配。红砖买得少,只好让瓦工师傅砌了空心斗子墙。忙活了半个多月,一个简单的新房子,终于建成了。
这个房子虽然毛糙简陋,但还比较结实,这一住就是七年多。此时我家的经济条件已大为好转,对这个还能住的房子有些不满意了,决定重新砌一座比较好的房子。1992年秋,我开始第三次建房。这次手头宽裕了,虽然砌的平房,但是标准提高了。房子是整砖打根基,仅根基就用了5000多块砖,远远超过上次砌斗子墙的用砖。墙壁全部是实砖扁砌到顶。房梁是盆口粗的大杉木,排窗的用料也都是花旗松。除了正屋三大间,还砌了两间大厢屋,作为厨房和生产资料库房。由于房屋的檐口高,采光好,加上又是大排窗,家里面亮亮堂堂,住在里面十分舒服。
时间到了2003年,我家住房又发生了更新更大的变化。在上海工作的小儿子在上海青浦城区,买了一幢属于他们自己的住房,124平方,三室两厅两卫一厨。这还不算,2013年,儿子又为我和老伴在高邮城区奎楼二村,买了一处养老住房,让我们老两口从老家周巷乡村定居到高邮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房子紧靠蝶园广场,两层小楼,单门独院。我到晚年竟又一次乔迁了。真是住进小洋房,心中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