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难忘胖胖的杨老师

2019-11-19 22:15:11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杨老师是我五十余年前的幼儿园老师。当时,她大约四五十岁,身材高大,颇胖。面如满月,慈眉善目,很像是观音菩萨。她的大名,我并不知晓。可能是她听力不太好,大人们背后称她为杨聋子。这未免有些不太恭敬。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高邮北门区域虽然算是经济繁华的地方,但教育是比较落后的,人口稠密,居民多为平民百姓,教育资源十分匮乏。除了一所荷花塘小学,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在酿化厂北面搬运公司二中队附近,杨老师开办的幼儿园是唯一的。杨老师也是园里唯一的老师。前后几年大约有上百个孩子在那里上过学。我上小学前在那里上过一年多。

说是幼儿园,其实就是一个大杂院。我们去上学,先要穿过唐家和陈木匠家才能到达。这是一个中等院子和两间较大的房间,一间是教室,另一间是卧室。我们自带小板凳排成几排,木板壁上挂着一个小黑板,正中央是《毛主席去安源》画像。杨老师站在小黑板边上,用响亮拖长的声调喊道:“起——立!”我们应声而起,静默一会,她又拖着长调说:“坐——下!”然后,便开始上课。记得那时好像没有什么课本,能有的可能就是一些汉字拼音小字卡和几段毛主席语录。具体的内容早已忘却。

摇铃。下课了。我们争先恐后向西跑入另一个小院子去小便。没有小便池,是个大瓦缸,在高高的榆树下面。院墙有些破败,小屋顶上有不少鸽子,飞上飞下。我们兴奋地望着鸽子盘旋。解小便的人多,大家还是记住杨老师的话,要依次排队。然后回到东院玩耍。活动器材是两只小花皮球。我们分成两个组,你传给我,我传给你。你抢我抢,满院奔跑,满院子的阳光和笑声。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童年的幸福就这样简单朴素。

有一次,小花皮球飞进了杨老师的卧室,这是上课教室东侧的一个房间,同学们都不敢去拿球。我胆怯怯走进去找小花皮球。这是一间朝南的大屋,古式的大床、亮闪闪的大橱柜、大方块地砖,像是电影里有钱人家的摆设。那时,我们的家庭条件普遍很差,家里几乎是四壁空空。杨老师的房间让我感到震撼。后来得知,杨老师出生在大户人家,她男人是国民党的一个军官,解放前夕逃去了台湾,丢下她一人,无儿无女。因为有些文化,性格和善,为谋生计,开办了一个幼儿园。北门外的老百姓,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也不太讲究她是什么阶级,认为她为人不错,愿意将孩子送到这里来。那个时候,一般的家庭都有几个孩子,父母整天忙于生计。小孩在这里学不学无所谓,总比没人照看好,况且收费极低。可以说,在高邮北门外,绝大多数孩子在读一年级前都是杨老师的学生。

杨老师是半传统的妇女,衣着十分朴素,时常穿着老式的汉服,齐耳短发,两眼特别有神,对学生很关爱。记得有一个同学,奔跑时跌了一跤,头顶上起了包,顿时大哭起来了。杨老师将他抱在怀中,用手抹一点香油轻轻抚摸。杨老师轻声地说,走路要小心,抬头挺胸时,也要看看脚底下的路。她拉着我们的手又说,你们要相互关心,相互照顾。

幼儿园的生活其实并不十分丰富,我们却感到快乐。现在看来,主要是身心自由,没有什么压力。放学以后更是自由无比,弹球、玩洋画、滚铁环……我家住北门大街上,滚铁环满头大汗,将铁环朝门里一丢,便又和小伙伴跑去运河堤捉蜻蜓了。由于是幼儿园的同学,我们许多人结下了终生的友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虽然天南地北,各自忙碌,但时常想起我们的幼儿园,我们的金色童年,我们的胖胖的杨老师。

用今天的标准看,杨老师也许并不是一个出色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幼儿园老师,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她给了我们接受最初始教育的机会。她的善良和爱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甚至奠定了我们一生的基石。在那个简陋的大杂院,我们体会到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和友爱。杨老师教会了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友爱、互助和分享。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难忘北门外的幼儿园,难忘那位胖胖的杨老师。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