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与书的不了情

2019-11-21 20:29:34    作者:□ 韩闻生    来源:今日高邮

我很小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非常喜欢看书,尤其对那些大部头的书更是情有独钟,这与很多孩子只看小人书不同。

看书的前提是得有书可看,但那时的文化生活普遍匮乏,民众只为生计忙碌,很少有多余的财力往书上投的,所以书就成了稀罕物。为弥补看不到原著的不足,我曾去隔壁邻居家,站在收音机前,愣是候上一两个小时,为的是听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也曾眯着双眼,面对新华书店墙上的海报,盯上半天,因为那上面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书的简介,字字珠玑,撩拨我的同时却刺得我睁不开眼——我兜里没钱。

我的零花钱几乎都是大年三十晚上父母给的,平时呢,也能得到一点,但都不多,一般就是几分钱,很少有超过一毛的。就这样,支配权还不完全在我手上。家人常关照我,不要买这个、那个。幸好我的购买欲中没有他们所说的“这个、那个”,我只是想买书。

为了攒钱买书,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其间,哪怕有一分钱的意外收入,我也会收好,放枕头底下搁着。但往往是钱还没攒够,就又变少了。所以,尽管跨度很长,也没实现用存钱的方式来买书的愿望。记得有一次家里买米,钱还差点,我便把自己微薄的私房钱拿出来。母亲很吃惊,问我钱是从哪来的。我告诉她,是我一分一分积攒的。母亲听后,不再说什么,却被我发现,转过身去的她,在悄悄地用围裙擦拭着泪水。

1965年春节,我破天荒地收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压岁钱。居然是一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拿着那一块钱,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绝不是查验真伪,而是觉得太稀罕了。我问母亲,为啥给我这么多。母亲告诉我,是因为我在期末考试中,两门主课都考了一百;再就是呢,我人也大了,又很听话,不会乱花钱的,所以就给了我一块。哦,原来是这样。我兴奋地将压岁钱收好,几个晚上没睡着,盘算着该怎么节约点用,可最终我却“乱花”了一回,因为我太喜欢书了。我径直去了新华书店,准备买一本高玉宝的《我要读书》。不凑巧,该书卖完了,我只好在书架上随便地翻着,不料却看中了一本叫作《高老头》的世界名著。那是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说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位面粉商人,为了女儿的颜面,不惜以重金投入,最后却适得其反,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虽然于我来说有点深奥,但我还是买了下来。

那年,我11岁。11岁的我,看起这本书来很是用功。记得还闹过一次误会,那是在我同学家。同学的外公问我看的是什么书,我说《高老头》。谁知那老头生气了,说我没礼貌。我这才知道,同学的外公就姓高。于是,我赶紧赔礼道歉,说书名就叫这个——我吓得再也不敢说那三个字了。

书,带给我的岂止是读那么简单, 品,才是最重要的。从《高老头》这本书中,我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物欲横流、人性丑恶的社会现象。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早已通过诸多进步书籍,对我的世界观进行了优化。这其中折射的道理,岂不令“高老头”汗颜。

这么多年下来,我一直视书为宝贝,没事常去书店和图书馆转转,同时也会在逢年过节时,提醒身边的家长们,不要给小孩那么多的零花钱,可以送些书啊什么的当礼物。经常是我话还没说完就被他们打断:“现在谁还去买书啊……”唉,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了,难道自己已与时代落伍了?我不置可否,仍在怀念小时候那些曾经看过,以及想看而始终未看过的书。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