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的母亲

2019-11-25 19:17:56    作者:□ 王鸿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母亲董艳云,和我的父亲一样也不是高邮人。她1954年1月随苏州大声越剧团(私营)来高邮落户后,在第二故乡工作、生活了整整54年。

1936年6月, 母亲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那是一个全国闻名的东海渔港,盛产带鱼、黄鱼、鲳鱼等海产品。母亲在象山县第二中学读书时,酷爱浙江地方戏越剧。初中毕业后,经我大姨介绍,于1952年4月进入杭州市新陆越剧团学艺,专攻花旦。 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中,根据文艺团体可按演出地由私营转为公办的政策规定,高邮文化部门派专人赴宝应县,请在此演出的苏州大声越剧团(在邮演出时深受高邮观众喜爱)于1954年1月来高邮落户,1955年领取民间职业剧团登记证,由高邮大声越剧团正式更名为高邮越剧团,成为当时高邮继京剧团之后第二个剧团。

高邮越剧团在县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先后上演剧目110余个。从母亲留下的剧照看到,演出的剧目有古装戏,如《梁祝》《玉堂春》《碧玉簪》等,也有现代戏,如《祥林嫂》《江姐》《年轻一代》《红色娘子军》《金沙江畔》等;演出地有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城市,也有苏南、苏北小县城。母亲对越剧艺术非常钻研,不仅认真塑造好出演的每一个角色,而且做功好、戏路宽、内在感情丰富、丝丝入扣,正旦、老旦、小旦及反面角式都能演,因而在1964年扬州地区会演中获演员奖。母亲作为剧团团委会和艺委会主要成员,经常参加县委宣传部召开的剧目演出座谈会,以此和我的父亲王鹤相识而收获了爱情。母亲在政治上也积极要求进步,1956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了越剧团团支部书记,1960年由越剧团指导员周仲华等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要照顾家庭,1966年5月,母亲离开了心爱的舞台,转业至高邮县影剧管理站工作。

从江南来到苏北,从一名普通的越剧演员到全民事业单位职工,从演员的流动生活到固定的家庭生活,母亲经历了人生的转折,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有悲伤、有喜悦、有遗憾!

母亲转业不久,就遭遇越剧团这样一个优秀文艺团体,因“文革”于1967年被迫撤销,这是高邮文艺界的一个重大损失。当时,我的家还住在人民剧场宿舍(越剧团住地),北门城河沿西坐北朝南的小院落内,景象一片混乱,人员来来往往,都在为去留而忙碌着。一部分演职员返回了原籍,一部分演职员如团长俞汉香(老生,多年县政协委员)、韩晓巧(小花脸)、张铭(小生)、俞柏凤、庄萍(花旦)等留在高邮就地安排了工作。

母亲在去“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教育后,又因我父亲所谓问题,也跟着受牵连,进入县文教系统运动学习班半年多,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磨难,这是留在母亲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痕。在那运动不断、无限上纲的年代,母亲因地主家庭出身,为人低调、行事谨慎,心地善良、与世无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周仲华同志的牵头下,1980年在邮和在外的原越剧团多数演职员又重新在邮集中复团演出。母亲的艺术青春又被焕发,与俞汉香、韩晓巧、朱玲妹、庄萍等阿姨一起满腔热情地参与了复团工作,招收浙江学员,复排优秀传统剧目,苦练演出基本功,在城乡巡回演出,得到观众一致好评。可惜的是复团因没有编制等原因,未能得到组织上的正式批准,于1984年又第二次解散。

母亲对工作十分敬业,每天步行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在人民剧场、电影院工作做过售票员、检票员和场务,认真负责,不出差错;担任电影院经理,履职尽责,以身作则,每天电影散场后,场内全是瓜子壳等杂物,她带头戴上口罩与同事一起逐排打扫卫生,得到同事的尊重;负责电影院小卖部,守纪清廉,没有私心杂念,孙子去看电影到小买部拿东西吃,她都如数垫上钱;遇国家几次调资,因公司经济效益不好,直至离世前都未兑现,没有一句怨言。

母亲操持家务,倾注了全部心血。身为南方人,入乡随俗,学中做,做中学,买米买菜买煤、腌制大菜萝卜咸肉、舂糯米粉包汤圆及洗衣服补衣服织毛衣等家务活一样不落。勤俭节约,量力而行,不乱花钱。我们家1968年住进县政府大院西门后才有了相对固定住所,床、桌子、凳子等全部是公家配置,直到1973年才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家具。煤气灶、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冰箱也是逐年添置的。

母亲对家人也是奉献了无私的爱。父亲喜欢喝点酒,母亲总要做些茭白或韭菜炒肉丝、茨菇或萝卜烧肉、红烧或煮鱼等下酒菜;父亲要抽烟,母亲每月都提前帮他买好;父亲经常发火,母亲则默默忍受。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母亲常带我姐和我去中市口粮店买米,总要去隔壁的冷饮店喝一碗绿豆汤或一杯酸梅汤或一瓶汽水;平时上学都穿有缝补的旧衣服,但每逢春节母亲总要为我们做一套新衣服,让我们穿得整洁干净。八十年代,外孙、孙子先后出生,母亲也是非常疼爱,每逢重要节日全家团聚时,总要忙前忙后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

1990年4月母亲退休后,为丰富晚年生活,报名上老年大学练过书法,集过邮票,还经常与周文秀等阿姨一起学练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当然,更多的还是全身心照顾好我父亲。父亲编著《古代诗词咏高邮》一书时,母亲随他往返高邮扬州之间,全力当好后勤;父亲身患肺癌住院化疗期间,母亲则是全天候精心陪护。父亲《古代诗词咏高邮》一书正式出版,与母亲背后极大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父亲去世给母亲的打击非常之大,因过于悲伤,也因主动脉阻塞,母亲于2008年3月3日不幸去世。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