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20:25:53 作者:□ 毛玉高 来源:今日高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普遍较穷,买布做衣服凭布票,有布票没钱买也白搭,那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过着衣不遮体的生活。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亲戚、乡邻过生日、结婚、生子、进宅等人情还是要出的。出了人情总要吃酒吧,穿得不像样子总归不礼貌,于是就向别人借衣服装扮一下以显庄重,好让别人瞧得起自已。借衣服穿在那时的农村很盛行,借衣人面子拉得下,被借衣人也不好意思拒绝。
1969年我全家下放川青农村,虽然也缺衣少穿,但还有件把像模像样的衣服。记得有一次,当地农民陈国富要去亲戚家出人情,他的身材与我父亲相当,就向我父亲借了一件的卡上衣。他的裤子破洞好几个,总不能丢他面子吧,父亲就将唯一的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借给了他,他很是感动。吃酒得夫妻一起去,以示尊重。晚上陈国富的女人又上我家来借我母亲的衣服。说来也凑巧,她的身材和我母亲一般。我母亲看她可怜巴巴的,就像要哭的样子,就将压箱多年、平时舍不得穿的一件花格上衣借给了她,她连声道谢。邻居洪兴的表哥结婚,他犯愁了,没衣服去吃喜酒啊,就来到我家,说要跟我借衣服。我的新衣服只有一套,一般过年时才穿几天,正月初六就收箱了。此时他来借,我真的有点舍不得。但洪兴是我的发小,我俩从小在一起玩,不能不借。他还顺手借走了我的球鞋和帽子。
那时,在高邮城里,借衣服穿的人也不在少数。听我母亲说,不光出人情吃酒要借衣服穿,就连出门访友、相亲约会也借衣服穿。她的衣服就曾多人共享。
现在,破旧衣服、补丁衣服早已不见了踪影,人们翻着花样穿,借衣服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