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20:29:27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孔子反对战争,战争的血腥与仁政的爱恤很难协调融合。
卫灵公与孔子的一次对话,足以见得孔子对战争的态度。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记载:“卫灵公问陈(陈同阵,军师行伍之列)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吾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有一天,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队布兵排阵的问题。孔子直截了当地回答:礼仪方面(俎谷是礼器,以器物指代礼仪)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军旅方面的事,我没有学习过。而且,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因为孔子预料到卫灵公可能在酝酿一场战争。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事不断,而且“春秋无义战”。战争何时爆发不以孔子的意志转移,以孔子之力也无法阻止战争的发生,况且战争也必定死人。
如何才能把仁政思想渗透到战争中,或者说如何让民众在战争中得以生存?
孔子提出了烛照千年的民兵思想。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孔子说:让好的领导教育训练民众七年,(民众)也能够作战了。
为什么是七年?笔者以为,一是孔子的自身经验,孔子会射击,能驾车,于六艺无所不精。二是民众习武是业余的,农忙务耕,闲时习武。
朱熹注说: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务农讲武之法。朱熹的意思,所谓教民,还不仅仅是习武,此处不赘。
这是孔子从正面规劝当国者,如果万不得已,让民众参与战争,必须做好长时间的教育训练。
孔子接着又从反面对当国者提出了警告。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孔子目睹着一场场生灵涂炭的战争,眼看着一个个生命惨死在刀剑之下,毫不客气地说:如果用未经训练的民众去作战,这就等于无情地抛弃他们。
卫灵公显然没有做好训练民众的准备,所以孔子拒绝回答其问陈之事,而且断然离去。
孔子真的不懂得军旅之事吗?当然不是。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弟子冉有作为季氏统领,与齐军在郎地交战,大败齐军。季康子问冉有:您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我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原文:其明年,冉有为季氏统领,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也因此,季康子“以厚币迎孔子,孔子归鲁”,孔子结束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活。
又《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云:“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信任政府。
由此不难看出,孔子不仅具有高超的军事才能,而且对军备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孔子完全不希望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争的问题,更不希望民众因战争而遭罪而生离死别。如果战争无可回避,孔子希望民众有能力保护家园、保护自己。
这就是孔子提出民兵思想的深义所在。
但是漫长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统治者根本没有理会也没有领会孔子的民兵思想。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动辄发动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哪里顾及到训练民众。
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会直观地体味到民众在战争面前的无助、无奈和凄苦。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个七口之家,三个壮年儿子都已投入了战场(三男邺城戍),其中两个儿子战死沙场(二男新战死),家中仅剩老弱妇孺,那些个捉人(亦即抓壮丁)之吏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最终将那个老妇拉去应征了(独与老翁别)。可以想见,那个根本没有作战基本技能的力衰老妇,走上战场与肉馒头打狗有何不同,那不就是孔子所说的“弃”吗?
民众之于战争是被动的,也是逃无可逃、躲无可躲的。只有教育民众、发动民众,才能更好地以战争维护和平,才能在战争中求得生存。
孔子是最早提出民兵思想的贤者之一,也是融合战争与仁政的最早倡导者。
孔子的民兵思想和他的爱民思想一样,时至今日,依然温暖着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