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9 20:45:38 作者:□ 丁长林 来源:今日高邮
在高邮月塘社区,有一个人称“三太平”的地方,即太平桥、太平庵、太平巷。
解放前,这个称之为“三太平”的地方,一年四季,没有一日闲静。在那兵荒马乱、苦难当头的旧社会,老百姓都期望过上平安太平的日子,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这三个吉祥的地方上:谁家娶亲嫁女,都要路过“三太平”,以盼今后的日子,幸福美满,一生平安;谁家有人亡故,出殡后也要路过一下“三太平”,心中期盼着从此家庭日日平安,年年幸福。
我在新巷口小学读书时,每日都要途经太平桥,不过,那时的太平桥早已塌陷,不留意还看不出桥的踪迹。曾经从西向东的一条河流和多座桥梁,现已被建成平坦的水泥大道,名为新建路,太平桥桥位早已被城北医院住院部大楼压在地下。太平桥早已既无名又无实了。
“三太平”之太平庵,过去还是小有名气的。这个庵内尼姑不多,只有七八个人。当家的叫能云,一般人不叫她名字,都叫她大师父,也有人尊称她“太爷”。其余五六个尼姑都在二三十岁,她们叫什么,我就不太清楚了。这些尼姑平时除了跟着师父学经文,还要读书识字。每逢初一、十五,她们都要到庵子周边二三里范围以内信佛人家念经,收取的报酬不多,但够维持全庵吃喝花用的开支了。
太平庵的尼姑和当地群众关系较和睦。她们把冬天下的雪收集起来,放在一个洁净的容器里密封好,待第二年夏天供那些久热不退的孩子饮用。据说喝了她们储存的雪水,一两天就退热了。太平庵施舍的雪水,从不收钱,就是为了修个积德行善的好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小的太平庵也不太平了:庵中的佛像都被“小将”砸得精光,所有的尼姑都被逼迫还俗。
太平巷北起新建路,南至三元桥,巷道全长约一百米。解放前巷内住有洪姓、曹姓、张姓几个大户。解放后,这几家的住房均被改造,产权属国家所有,留下一小部分供其居住,其余部分分给了无房居民。现在太平巷虽有二十多户居民,但白天各家各户不是上班就是从事个体买卖,很少有人闲居家中,整条巷子倒也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