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9 20:46:02 作者:□ 王国成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城乡以太平命名的村庄、街道较多,如人们熟知的市区城南有太平庄、高邮经济开发区有太平庄(俗称“南太平”“北太平”),界首镇还有太平街等,而以太平命名的巷子,唯有城区北门外的太平巷,且有“南有百岁巷、北有太平巷”一说,均有平安吉祥之意,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巷子。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多年的风雨洗礼,尤其是经过“文革”的疾风暴雨,太平巷的原貌几乎荡然无存,加之“文革”期间又易名为和平巷(“文革”后又复名),因此昔日的太平巷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年轻人更是知之甚少。然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对当年的太平巷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如今的太平巷位于市城北医院的南面,是一条宽二米多、长一百多米南北走向的巷子:南至东台巷的路北,与南面三元桥巷贯通,东与珠湖南路、西与斗鸡场巷平行。巷内部分未翻建的房屋为平房四合院,前庭后院。
建国前后,乃至“文革”前,太平巷是颇有盛名的,并以“三太平”著称,即:太平巷、太平庵、太平桥。相传早在清代,东台巷内的铜井巷李姓家有一女,因信命出家,为遂其愿,李家出资,在巷内北首专门为其兴建了庵堂,名为太平庵,又称李氏家庵。庵子大门坐西朝东,占地面积近两千平米。庵内为大四合院,正殿坐北朝南,正殿和对面及西侧均供奉着不同觉位的菩萨。正殿、经房和尼僧房舍约占整个面积的二分之一,其余为庵堂的菜园,尼僧吃菜基本自供自给。庵内共有尼僧约十人,原主持人称“大老祖”,“文革”前最后一位主持师太法号果定。与太平庵紧邻即在巷内东南侧还有一座坐北朝南的莲慈庵,占地约一亩,原主持师太法号玄庆。太平巷究竟是由庵得名,还是太平庵由巷得名?如今实难考证。太平巷内由于北首有太平庵,庵子的北边还有一座连接南北、造型别致的小木桥,又称之为太平桥,河道东西流向,与现在的月塘河相连,故称“三太平”。
太平巷仅有百米长,而太平庵、莲慈庵就占了巷子的半壁江山,太平庵当时在邮城北门外属于规模较大的一座庵堂,加之又有“三太平”之称,因此香火特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或黄道吉日,两庵真可谓香客如流,多为祈祷、许愿的,为亡人诵经做佛事的。
与太平巷南北贯通(中间为东台巷,东西走向)的三元桥巷也是颇有吉祥寓意的小巷。三元,顾名思义三元及第、连中三元,三元桥又有连接天、地、水之意,因此城里城外,凡遇婚丧喜庆、黄道吉日,尤其是迎亲的花轿、出殡的灵柩,都要从太平巷、三元桥巷经过,以图吉兆和平安。
太平巷,即太平庵、莲慈庵的南面,东西两侧主要住有王姓和郑姓等几户人家。巷子东侧的郑姓,曾是大户人家,因房产较多、院落较大,故有郑家大院之称。西侧王姓为书香门第,其曾祖王寅,清末民初是邮城颇有名望的文人(邮志对其有记载),清末曾应试今泰州海陵入泮(秀才),副贡生。此人为明代高邮双凤堂(明代皇帝御赐)王氏第十七世孙,曾自办学堂,教授乡里,门生众多,且著有《北海渔唱》等词集;曾带领邮城文人墨客捐款修缮文游台,深得同仁与后生的敬重。
如今的太平巷虽已时过境迁,然而昔日太平庵的诵经木鱼声,太平桥小河的潺潺流水声,巷内不时响起的唢呐声和阵阵鞭炮声以及人们的喧闹声,经常回响在老一辈人的耳旁,勾起对陈年往事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