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三关

2020-01-02 17:51:26    作者:□ 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我们这趟河西走廊北疆之行,算得上是一次文化之旅。我们行驶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由张掖经酒泉,直抵闻名于天下的嘉峪关。历史上嘉峪关与玉门关、阳关,三关雄伟,关关巍峨。目前的三关:一个巍峨耸立,一个残存骨形,一个已无踪影。

最早知道玉门关,是因为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是何等的孤峭冷寂。

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有个阳关,是源于王维送别他的朋友元稹去龟兹时所作的一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提及的阳关处于河西走廊的西端,由于其路途漫长且环境较恶劣,其朋友将会历尽艰辛,因此王维才会在诗中流露出不舍与担心。

知道嘉峪关为“天下第一雄关”,则是小学课本上就有描写。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稍有历史和地理知识的人都熟记于心。

玉门关、阳关,均为汉武帝时代所建。玉门在北,阳关在南,两关直线距离约30公里,关与关之间沿途建有很多的烽火台,以便在匈奴进犯时能及时传递信息。

丝绸之路自敦煌往西后分成了两路,一路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路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玉门关和阳关是丝绸之路通往西方的主要关卡,玉门关还应是汉朝时在西北的一个海关,因为其所以叫“玉门关”,就是因为当时的西部和田玉要通过这个关卡收税后才能进入中原。

嘉峪关建在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扼守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它南边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边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仅15公里宽。它西部地形开阔,是非常重要的古战场,东边则为丝路重镇酒泉。

嘉峪关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由外城、内城、瓮城三部分组成,环环相套,坐西向东,背向西域而面向朝廷。关城层楼重叠,飞檐凌空,巍峨壮观,布局合理,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城墙是用黄土夯筑和土坯垒筑而成,城墙上部建有砖砌的垛墙,外墙设有垛口,形如碉堡。远望,高墙纵横,气壮山河。近观,雕梁画栋,色彩艳丽,建筑精湛。

筑于明朝初年的嘉峪关,至今已有六百多岁,它与山海关遥遥相望,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但嘉峪关年代更早,历史更悠久。雄关如铁,长城主宰,巍然屹立的嘉峪关,不愧是河西走廊的一颗明珠,不愧为中国长城的瑰宝。

戈壁荒漠之中的嘉峪关,巍峨、雄伟,我为它惊叹和迷恋。我惊叹和迷恋的不仅仅是那重建的城楼和关隘,最主要的是它们那沉甸甸的历史。嘉峪关,地处广袤的戈壁滩上,自然景色奇特,黄土飞扬,尘沙漫天,“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沧桑悲壮与“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豪迈气象相呼应,又会把人带到“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的边塞世界里。我为汉武骑兵的铁蹄、明朝军队的威武而自豪,也为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南来北往的商旅而感叹。

我们到达阳关,是9月12日的早晨。这里的昼夜温差比较大,再由于夜里下了一场透雨,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凉爽中略带寒意。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经过近年来的精心打造,已经是个像模像样的旅游景点。城楼、博物馆、陶窑、张骞塑像等分布有序。今天的阳关,其实是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不过是墩墩山上一个汉代的烽燧。我们乘坐区间车不消片刻就来到了墩墩山脚下,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

烽燧冈下,一条伸向西南方向的道路,古代称为阳关道,现代称作古丝绸之路。看上去,满是砾石和沙子,和两侧的戈壁没有明显的区别。可是,在古代,特别是在汉唐两朝,这是一条东到长安、西达西亚的通道。可想象得到,在这千里戈壁上,一批批商队行进中,叮当的驼铃声回响得那么旷远,持续得那么悠久。这里也曾经是一处交易市场,那些东来的西往的商贾,在此相遇,聚拢贸易,也是当然的。由此可见,阳关在这条商路上,既是一个关隘,一个驿站,也是一个交易场,是经济带链上的一只带扣,连接了内地和西域,也连接了中国和西亚。

我们离开阳关即去玉门关。玉门关,在我印象中应该是座巍峨耸立的城楼,哪知看见的却是个黄土夯筑的方盘城:衰朽、颓废、形销骨立,犹如时光之遗骸。玉门关后面是大面积的荒漠戈壁,再远处是耸立的祁连山脉,山巅白云横卧在白雪之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