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马棚大茨菇

2020-01-09 18:06:16    作者:□ 陈飞    来源:今日高邮

食物也有灵性。这是我在马棚尝过马棚茨菇后的切身感受。

说实话,吃茨菇,我同样有一个由厌到喜的过程。我想,这个过程与我们的味蕾逐渐变得成熟有关。我们迈过“成人门”之前,大都偏爱甘味,对于酸、苦、辣,有着一种本能的抗拒。茨菇微苦,自然不会被我们当成美食。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美食之美,不单是为了满足味蕾,我们还应更多考虑,吃下去要对身体有益,或者起码是无害的。那么,茨菇药食同源的价值,就不明自见了。彼时,我们刚好也到了品咂人生五味的年龄。

一个初冬的中午,天气乍寒还暖。我应一个老家在马棚的朋友之邀,到他家做客。他了解我的饮食习惯,不稀罕吃什么,却稀奇独特的食材和制作。因此,他特意请他母亲做了一些地道的家常菜。当几道热气腾腾的大菜,被端上八仙桌的时候,我看得出来,他母亲为了这次招待上心了。汪豆腐、清炖狮子头、炒软兜、煨鸡汤……几乎没有一道出奇的菜品,但尝过之后,却让人回味悠长。

用头碗盛的,装得尖尖的一碗茨菇烧肉,正好放在我的面前。这道菜,我是从小吃到大的。我老家离马棚也就二十公里的样子。我们村有一块洼田,我家在那分得一小块自留地。我印象当中,二三十年,那里一直栽的是茨菇,而且年年丰收。收得多,我们自然吃得也多。那时,冬天至春节后一段时间,咸菜茨菇汤成了我家的压台菜。五六年前,父母忍痛将那块洼田让给表姐去种,茨菇也就不再是家常便菜了。现在,我反倒觉得,吃茨菇成了一种奢侈,并不是茨菇贵,而是难得吃上一回,也烧不出以前的那个味。大概是因为那一碗茨菇烧肉,在锅里焖了很长一段时间,圆的茨菇和方的肉块,都染上了老抽的棕褐色。从颜色上看,二者已经浑然一体。我随手搛起一枚茨菇,含入口中,鲜鲜的,粉粉的。我又找回了儿时吃茨菇的感觉,可那又是一种未曾在我的味蕾中留下记忆的味道。我产生了一种错觉。我吃的不是茨菇,而是另外一种新奇的食物。我细心观察了一下,那一头碗的茨菇,齐崭崭的,都是一角硬币那么大,而且每一枚上面都留着把儿。

马棚历史上,曾是界首和盂城两个驿站的养马场。马棚的地理位置又紧挨着大运河,并与高邮湖隔河相望,境内还有一个传说七七四十九两麻线探不到底的清水潭。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生长在这里的茨菇才会变得有灵性——在马棚吃马棚茨菇更有味。

其它乡镇的茨菇再大也不敢谓之大,马棚的茨菇再小,那些叫卖的摊贩,也会吆喝“马棚大茨菇”。我想,这种大,已经不是形态意义上的了。这既说明了马棚茨菇已经深入人心,其实也是高邮人期望它能声名远播的情感寄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