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1 21:28:28 作者:□ 王鸿 来源:今日高邮
8岁随父母住进大院,后又进大院工作,我在大院生活、工作了35年。大院记录了我成长,我也目睹了大院的变迁。
1968年,我家从县人民剧场宿舍搬进大院西门(又称后门口)传达室北边的3间平房,呈凹字型,东西两大间又各隔1小间,共大小5间,住2户人家,中间堂屋共用。我家住东边一间半,门、地面、窗户、房顶均为木质结构。南面是一个敞开的院子,正对我家窗户是一个葡萄架,东侧狭巷子里有一口水井,南院墙前是一个长有竹子和一棵杏子树的花台。
在大院的不少地方,都有这样特色的房子,除单排的平房外,有独立的院子,也有几户人家住在一起的大院子。院子里有内走廊、用瓦片砌的花墙。大院内所有人行道都是用青砖铺的。
住在这里的均是大院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食堂至西门最为集中。每家至少是2个孩子,记得顾家、刘家、周家、查家、夏家等领导家都是五六个孩子,男孩女孩,大大小小,聚在一起好不热闹。年龄相仿的自然成了好伙伴,放学之余,男孩会聚在一起滚铁环、抽陀螺、做弹弓、隔崩子、弹玻璃球、斗鸡、划连叉、拍杏仁等,弾玻璃球往往手背全是泥,拍杏仁拍得大腿都红红的,女孩子则踢健子、翻布子、跳橡皮筋等。有时比谁聚的糖纸、香烟盒品种多,有时在夏家客厅里学打乒乓球,有时晚上还组织躲猛子、捉迷藏。
让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当然是大院办公场所。先是大门,是大院标志性建筑,古朴,庄严,后来得知是明清时期高邮衙署头门。大门向北约50米是二道门,“文革”中因要在办公大楼上悬挂巨幅画像,挡住了视线,被拆了。再向北约50米是大院最早建成、也是当时最高的办公大楼。我和小伙伴们暑假时常常拿着席子去办公大楼过道里乘凉。大门至办公大楼人行道也是我和小伙伴们经常玩耍、进行百米赛跑的地方。大楼的后面是三道门,向北为大会议室。平时不敢去玩、颇有神秘感的是大院最北边院子里的“二〇”办公室、食堂北边住着军管干部的“军管院”和为备战备荒需要、在花园里建造的有地下人防工程的“花园会议室”。
让人赏心悦目的要数大院的花草树木。说是花园,名副其实,毫不夸张。正门到二道门两旁有梧桐树,夏天遮阳,秋天叶子金黄,风景独特。二道门到办公大楼两旁是四季常青的松树,办公大楼东边是桃园,军管院里有葡萄园,花园里有杏仁树、枇杷树、石榴树、枣树、柿子树等,大会议室后面有2棵无花果树,我们经常去吃但却不知果名。还经常爬上桑树先吃桑树果,吃得满嘴发紫,后摘桑叶回去学着养蚕玩;用竹竿子打梧桐树果,回家炒着吃又香又脆;听到有收购马齿苋草的,就去大院里薅草拿去卖。
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大院食堂。伙房和饭堂是南北分开的,中间为过道。开饭时,买饭菜的长柜台上面的几扇小门外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不少是“文革”期间部门单位分配来的大学生。父母因为上班,我也经常去食堂打菜,最喜欢王师傅的炒菜、徐师傅烧的大锅饭、温师傅蒸的馒头。下午放学后只要听说食堂有包子卖,赶忙拿上饭票菜票往食堂奔,生怕买不到。在当时物质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吃上食堂价廉物美的饭菜确实是一种享受。
1974年我家搬进了办公大楼东边的两间半新房,直至1986年搬出。为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大院先是将办公区和生活区分离,后又采用先拆后建的方法,在最北边院落、军管院、花园先后建了不少办公楼,在桃园、西门建了宿舍。2003年底,大院办公场所整体东迁。在冷清数年后大院经重新规划,绝大部分地方已建成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景区,但大门、最先建成的办公大楼和另一幢办公大楼保留了下来。
尽管大院没有了,但在大院生活、工作的情景时常在脑海里浮现,对大院的那一份感情始终难以割舍,依然怀着深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