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吃,是一种修为

2020-02-27 19:36:43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吃是人的本能,一生下来,就知道吃。吃贯穿于人的一生,一直到终点才停下。

我们可能更多地想到:吃是生命的必需,一个人一定时间内不摄入食物,生命难以延续,但很少想到,吃还是一种修为。

这是我在《论语》的学习中得到的启发。

一万五千余言的《论语》,没有儿女私情的记载,连孔子的日常生活记录也是少而又少,却用一章专门记载了孔子的“吃”。

《论语·乡党第十》记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用现代语言表达,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饮食腐败了不吃,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没照正规方法割的肉不吃。没有适当的调味品不吃。肉即使多,但吃的量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也不致喝醉。从市面上买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饭,不撤掉姜碟,但也不多吃。参加国君祭祀得到的祭肉,不留到第二天。自己家里的祭肉,存放不出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即使吃的是粗米饭、菜汤,吃前也要祭一祭,而且表情如斋戒一样严肃恭敬。”

大多数人读了这一章后,都认为孔子对饮食的要求挺高,非常讲究,甚至说孔子是一位美食家。

细细品来,所谓的要求挺高、讲究之类,已经超出了文本,实在是读者的想象,因为这一章里,压根儿就没有说到食材,更没有山珍海味,奇珍异馔。

我以为这一章记述的是孔子长期养成的饮食习惯,包含三个方面:卫生的、养生的和养性的。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食不语,寝不言”,是卫生方面的要求。食物腐烂变质了,吃下去必然引起身体的种种不适。市面上的酒和肉干,难免假冒伪劣。吃饭睡觉时交谈,唾沫四溅,肯定是不卫生的。至于祭肉存放的时间长,也一定变质,因此提出了时限要求。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撤姜食,不多食”,是养生的要求,烹调不当、食不合时、没有适宜的调味品,以及脂肪摄入太多,都不利养生。姜,通神明,去秽恶,自利养生,但也不多吃,适可而止。

“割不正,不食”“唯酒无量,不及乱”“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是养性方面的要求。“正”“不及乱”“必齐如也”,反映了孔子在吃这个寻常行为中不忘锤炼自己的心性,始终坚持正规、节制和恭敬,绝不苟且,所以反复用了“不”,短短一百来字,竟用了二十一个“不”。

我只是从三个方面对这一章做了粗浅的解读,对这一章最精彩的点评,当是程颢弟子、心学开创者谢良佐。谢氏曰:“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

谢氏的点评不仅高度概括了这一章的主旨,“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说圣人这样的饮食,不是为了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为了养气、养体、不伤生,而且犀利地指出一般人的饮食之弊陋,说圣人不吃的,而那些为了满足口腹之享者,反而吃得厉害,这些人口腹之欲太甚,顾不上选择。

明于此,不是圣人太讲究,而是我们太不讲究,不是圣人太规矩,而是我们太不规矩。

读了谢氏这段点评,我的脸上火辣辣的,不禁汗下,他仿佛不是说在宋代,而是针对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说的。

环顾今天的餐桌,光是食材,已经离“割不正,不食”相去甚远了,更谈不上“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哪还讲规矩,哪还有敬畏。

山上的猛虎,树上的喜鹊,草垛里的黄鼠狼,就连蝙蝠都上了餐桌。有些人对食材的偏好,似乎是越猛越高档,越奇越有品位,越怪越有面子,越瘆越有刺激。有人曾大言不惭地说,天上除了两只翅膀的飞机不吃,其它通吃,地上除了四条腿的板凳不吃,无所不吃。这是能耐吗?吁嘘……

吃则吃矣。人类有工具,有方法,那些飞禽猛兽,只能成为盘中餐。禽兽无言,但后果还是在人类身上反映出来了。吃出了“非典”,吃出了“新冠”,再这样吃下去,还不知道会吃出什么。

孔子的弟子们,大多非圣即贤,他们也许预料到人类会在吃上出问题,故不吝竹木,专此一章,告诉我们:吃,是人的本能,但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能不能吃,是一种修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