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 18:42:27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像往常一样,去年大年三十到家,陪父亲过年。
村子里春节的气氛还是挺浓,从年三十下午四点开始有零星的爆竹响起,一直到深夜几乎没有停过,午夜时分更是达到高潮。
大年初一上午,晚辈们拜年,一切如常。
中午喝了点酒,休息,也还是平平静静的。
到了晚上,情形有点不对了。
村支书说,镇上召开会议,紧急部署防疫工作,要求不要串门,不要聚集,不要与从外地回来的人近距离接触,并且劝我早点回城。
老实说,那时,我没把“新冠”当回事。
大年初二,雨。我和妻子草草吃了午饭,便驱车回城。
仅仅离城两天,气氛就大不相同。进门的第二天,就有社区工作者上门登记,接着是电话询问:家里有没有从外地,特别是从湖北、武汉回来的,有没有发烧、咳嗽的等等,问得挺详细,并且要求少出门、不聚集。
小区里拉起了防疫横幅,出门必须戴口罩。
从初二回家,整整一个月,活动范围只在小区周围。
在家看书,看报纸,看电视,关注疫情报道。
人们关心得更多的是疫情是如何发生的,怎么就晴天霹雳般地来了个“新冠”呢,而且来势凶猛,如洪水猛兽。
小区的管制越来越严了。每家发了一张通行证,每次只允许一人外出。车辆也发了临时通行证。小区原有两个通道,临时关闭了一个,而且非本小区人员不得入内。
小区内的小喇叭不间断地播放有关部门的要求。
我们按照要求去做,用一些人的话说:宅在家里不添乱,就是支持抗疫,支持国家。
每天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通过新闻联播了解抗疫动态,了解国家大事。常常被一些镜头刺激得泪水汪汪的。尤其是全国四面八方的医护工作者驰援武汉,一批批物资送往湖北,我们感动。
我们宅在家里,还怕感染了。那些医护人员与患者肢体接触,太容易感染了。但他们不退不让,忠于职守。
果不其然,有医护人员感染了,殉职了。我们悲从中来,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也有父母,也有妻子儿女,为了他人,竟然不惜生命,是何等了不起的壮举。
特别是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那张在动车上打盹的照片,让我们泪奔。
国家民族危难之时,需要脊梁挺起。解放军战士,医护工作者,以及无数不知名的普通工作者,就是抗疫的脊梁。他们用血肉之躯,扛起了一片蓝天。
宅在家里一个月,好消息、坏消息,通过各种渠道涌来,我被这些消息紧紧地裹挟着。单调、枯燥,而又充满着期待。
正月二十七,带了些食品,回甘垛老家看望父亲。进入镇区,有卡口,量体温,登记。到达村口,有卡口,询问,登记。其工作人员有当地的村民、民警,也有从市级机关下沉到镇村企业、社区的干部。他们已经坚守一个月,不辞辛劳,不让风雨。正是千千万万个无怨无悔、一丝不苟的他们,才守住了高邮无感染、无疑似的这片净土。
父亲身体硬朗,气色好。告诉我,每天在家晒晒太阳,不外去。村里的宣传工作是多么细致,能让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懂得自我防护。
接下来,形势更往好处发展。已经有多个省连续多日无新增病例。高速公路放行了。
二月初一,天气很好。我和妻子到八桥社区给岳母拜年。
岳母正在家里给鸡鸭喂食,没戴口罩。我有点吃惊。岳母说,不打紧,不出去跑,也没有外人进来,空气又好。我们劝她还是注意点。
岳母住在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自然村庄上。小河从屋旁流过。屋前的一片荒地,被她开垦出来种蔬菜。
我行走在菜地间的小道上,呼吸着久违的清新空气。远望是无边无际的麦田,近旁是青翠欲滴的各种蔬菜。天空高远,阳光和煦。心胸为之开阔,心情为之爽朗。人一下子轻松了,惬意了。
我随手拍下了青菜、菠菜、大蒜、茼蒿、韭菜、香葱以及鸡鸭鹅,写了一段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春天依然灿烂,依然焕发勃勃生机”,编成一条信息,发到朋友圈,若干朋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