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解说古镇临泽的一副楹联

2020-03-12 19:40:16    作者:□ 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历史上是有史志记载的县城,“南北朝刘宋明帝泰豫元年(472年)高邮县临泽镇及其周围一带划设临泽县。”(据《高邮州志》)公元472年—583年,临泽建县长达111年。难怪一直保持着三街六市的格局,保持着曾经的“县城”的特质。

临泽镇有西大街、中大街、后大街。中大街和后大街之间,是中心广场。临泽镇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向南北延伸,向东西辐射。店铺栉比,商号林立,热闹繁华。有一家“吴家大药房”就坐落在中心广场之侧,与都土地庙毗邻。其门楣两侧的一副金字对联,最吸引路人注目。

对联上十六个鎏金秦篆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甚是夺目。它是该店铺的标志,昭示着本店铺的经营项目和服务宗旨。只不过引典深奥,文辞隐晦,加之篆书,人们难识其字,难明其义。

这十六字的楹联是:

杏林春暖,悬壶济世;

橘井泉香,珠尘轻明。

这十六字对联,由四个分句构成,各包含着一个生动的典故。

杏林。说的是三国时的故事。其时东汉末年,瘟疫横行,民不聊生。黄巾军首领张角正是借传道和治瘟疫为由头,组织和发动民众。到了东汉公元217年,更是爆发大规模瘟疫。曹操第三子、三国著名文学家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刚刚就位魏王的曹操迅速颁布《赡给灾民令》说:“去冬天降疫疠,民有凋伤……”速速抚恤灾民。其时,东吴有位著名的医生叫董奉,生性善良。在这瘟疫肆虐的日子里,他不忍心目睹疫民惨状,为民看病不取分文,只求植杏树一株为酬。十几年后,董奉家前屋后数万株杏树,一片林海。每到暖春三月,极目远望,如云如雪,蔚为壮观。杏子熟了,他就拿杏子换稻谷,再把稻谷救济灾民。这是晋葛洪《神仙传》里讲述的故事。人们崇敬董奉,爱戴董奉,歌诵董奉,渐渐地“杏林”一词就演变为医生的别称。之后,世人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称赞医术精湛的医生。

悬壶。说的是东汉一个神话故事。河南汝南人费长房,一天,他看到一位竹枝上挂着葫芦的“壶翁”行医卖药,天黑后就跳入葫芦中睡觉。一心想学医救疫的他甚感奇异,便设宴款待,跪拜求学医道。于是,壶翁就邀他一起进入壶中。果然壶中别有洞府,厅堂华美,医书满堂。从此他潜心攻读,废寝忘食,终于完成学业。学成后就悬壶济世,为疫民行医治病。古时行医者常在诊室门外悬挂葫芦以示人,葫芦成为中医诊所的标志。

橘井。相传西汉文帝时,湖南郴州人苏耽得道成仙,人称“苏仙”。苏耽成仙临行时,他的母亲对他说:“汝去,使我如何存活?”耽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来年果验。苏母因奔走抢救灾民,劳累过度而亡。乡亲邻里深感厚德,集资厚葬于苏家宅后,并把这里取名为“子安”,意思是让苏耽安心修行。苏母入土的时刻,人们看见一条神龙,从他家的橘井里升腾上天。民间遂有“龙蟠橘井”的佳话。“橘井”一词进而演化为中医药的代名词。

珠尘。珠尘为传说中的仙药。晋王嘉(王子年)《拾遗记虞舜》说:“(凭霄雀)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冥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今苍梧之外,山人采药,时有青石圆洁如珠,服之不死。”仙人方廻《游南岳七言赞》曰:“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见《永州历代诗文选》吕国康主编)方廻,唐尧时的仙人,刘向《列仙传》里有《方廻传》。宋林逋亦有诗曰:“橘树瑶岑略眼新,鲜飚时复飏珠尘。”至此,珠尘遂为仙药的代称。药店里能卖仙药,也夸张得可以了。反正神仙人说神仙事,随他去说罢。

中国古代与这四个故事相关的成语(词语)很多,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悬壶济世、宝壶遗风;虎啸杏林、龙蟠橘井……表达了疫民对健康、幸福、美满生活的憧憬,对能够救灾救难的神医的期盼。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