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六十年代初期的第一小学

2020-04-02 19:36:49    作者:□ 夏志强    来源:今日高邮

我1960年高邮师范毕业,分配在高邮师范附小(现第一小学)工作。这是一所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学校。虽地处市区中心,但没有城市的喧闹,只有孩子们琅琅的书声和课间嬉闹的欢笑,是一个适宜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学校有南北两个校门,南门是学校的大门,北门只有在放学时才开。上学时,师生都习惯从南门传达室西边的耳门进。一进门,迎面就是一面一人高的穿衣镜,以便师生照镜子整衣冠,这是学校潜移默化地对师生进行礼仪教育。

学校由南向北分成前中后三个区域,一条砖铺的走道从前贯串到后,把三个区域连成一个整体。从南门进校后,砖路两边是操场,操场东西两侧沿学校围墙栽着一行六七米高的青榆树。青榆树粗壮挺拔,气势非凡。每年四五月间榆钱成熟了,像无数只黄色的小蝴蝶在校园飞旋,吸引着学生们追逐嬉笑。经过一个古色古香的圆门,便进入了学校的中部区域。砖路两旁各有一个相互对称的花圃,栽着半人高的天竹和修长的水竹。秋天天竹果成熟了,一串串像红玛瑙缀满枝头,煞是好看。迎面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这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楼上下各有两个教室。大楼东西两端各有一个类似北京四合院的院落,院南北两侧各有两个教室和一个办公室。中部区域主要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和活动场所。

学校大楼北面栽着四棵和楼房等高的梧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成了麻雀、喜鹊、白头翁等鸟儿筑巢和栖息的家园。白天,这些鸟儿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傍晚,这些鸟儿又不知从什么地方飞了回来,叽叽喳喳,争鸣不休。这时,你若从梧桐树下走过可要小心喽,稍不留神,一团白色的鸟粪从天而降,会弄得你狼狈不堪,又哭笑不得。秋天梧桐籽成熟了,像无数小降落伞随着秋风飞舞,别有一番情趣。再往后走,一排办公用房是学校的中枢所在。中间是大办公室兼会议室,东西各有一个小办公室是校长室和教导处。办公室前面有两个对称的如意形的花坛,栽着月季、美人蕉、夹竹桃等花木。办公室两侧是冬青树环绕着的学生气象站和农场。高年级每班都有一块条状的菜地,种些青菜、菠菜、大椒、西红柿什么的。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就轮流到这里来浇水施肥,忙得热火朝天。学生种的蔬菜就卖给学校的教师食堂,收入作班费用。大办公室北门外是一块水泥井台,中间有一口古井,年代久远,青石井栏四周满是井绳拉磨的道道沟槽。1965年春天,时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先生回乡探亲,特地在县委负责同志陪同下来母校看这口古井。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他深情地对我们青年教师讲,他童年在一小上学,下午放学后都要到这儿来打井水洒扫教室,抹课桌椅。并讲小学教师很光荣,小学教育很重要,勉励我们要教书育人,好好工作,不要辜负国家和家长们的殷切期望。

从井台向北走,就进入了低年级的教学和活动区域。宽三米、长约三十米的砖道两旁栽种着近二十株葡萄,一个高约三米的葡萄架覆盖着整条砖道。手臂粗的葡萄藤从两侧蜿蜒向上攀爬,虬枝纵横交错,枝叶把葡萄架遮盖得严严实实,夏天走在葡萄架下感到特别清凉舒畅。葡萄成熟时,一串串从上面挂下来,绿的,红的,紫的,像一串串彩色灯泡,无比靓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物资极其匮乏,水果店偶尔卖萝卜,也要排好长时间队才能买到一两个。面对色艳果甜的串串葡萄,师生们经常在葡萄架下走过,绝没有一个人伸手摘一颗。由此可见一小师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优良的行为习惯。

那时,我校和城北小学、新巷口小学是邮城三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小学部是三轨十八个班,每班学生45人到50人不等,加上两个幼儿班,学生总人数在千名之内。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高邮县政府和人武部两个大院内的干部子女,中市口附近的居民子女,西菜园、南菜园和公园一带的园民子女。学校当时有正副校长各一人,教导主任一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一人,总务主任一人(兼电工、学校食堂事务长、花木管理员),会计一人。教师四十多人,其中高等学历的两人,大部分是高邮师范初师和中师毕业生,还有少数是解放前就参加教育工作的老同志。

时任校长邹瑛,是高邮教育界知名的女强人。她性格豪放直爽,讲话简短有力,处事干脆果断,连走路都是风风火火的。我们都很敬畏她,其实,她是位外刚内柔,关心教师的好领导。

文教局领导很重视一小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每年从高邮师范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一至三名优秀生留在一小,对个别不称职的教师则坚决调离。那时文教局机关就在百岁巷内,局领导来我校布置或检查工作,不用骑车,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来了就顺便听听课,有时是走马看花地站在教室窗外听几分钟,有时拿一条板凳坐在教室后面听到下课。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总之要时刻准备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来不得半点含糊。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一瞬间,五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年在一小的工作情况,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遗憾的是作为老一小标志的砖木结构的教学楼拆了,百年古井填了,梧桐树锯掉了。深受师生敬爱的邹瑛校长、周慧娟校长和一些当时在高邮教育界享有盛誉的茆冠英、张锦桂、王勃、王荫棠、张棣泉等老教师也都先后辞世了。

啊!第一小学,有着一百二十多年悠久历史,为国家培养了夏书章、孙云铸、沈亦珍、孙本旺、徐平羽、周尔钧、秦华孙、赵厚麟、陈刚等众多俊杰英才的第一小学,我深深地挚爱着您。我为您辉煌的昨天自豪,我为您奋进的今天讴歌,我为您灿烂的明天祝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