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6 17:48:42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16岁那年,做了知青,插队在水乡,一段时间下来,我竟能撑得一手好船。
我插队的地方在小城的东边,离城约60里,河渠成网,交通运输基本靠船。我那生产队有6条大木船,农民很是自豪。大船能装六七千斤,小的能装二三千斤。还有两条小划子,小划子长不到三米,宽一米多,有三个小舱,能装二三百斤。小划子一条归放鸭的鸭倌,一条闲着,船艄的圆洞里竖着根船篙,篙子插在河底固定着小船,听凭谁家急用。那里河水一般不太深,故行船多用篙撑,少用桨划。
开春了,我们对船的好奇心一下子上来了,看见闲船,总忍不住上去撑几篙。一开始,撑不好,船头船尾总是撞岸。农民说:靠船下篙,要靠船下篙!靠船下篙是什么意思呢?渐渐地,知道了撑篙要擦着船帮下水,向后用力,船才能前行。撑船时,人要朝船边站站,膀子才好用力,船才行得利索。且撑篙的落水点不能向里或向外,如过多偏向船里面,船会把撑船篙向外逼,船越大,惯性越大,力气小了,人会落水。撑船的掉下水,会笑掉人的大牙。我们都会游泳,不怕掉下河,一只脚站在船尾的船板上,一只脚踩在船舷上,敢于用力。终于,船儿能听我们的话了,没多久,小船能撑得飞快,大船的船头船尾都不碰岸,不撞桥桩。
农村的许多桥,桥面是杂树板钉成的,尺把宽。河稍宽一点,中间就用木桩连接桥面,船撑到这里,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碰上去。一次,听女同学说,她们那个组的女知青撑船,河小,桥面低,船上的人要弯腰低头才能过去。那天只顾说话,没在意,人一抬头,已到桥下,船上的人来不及弯腰,眼看就要撞上桥面,一旦撞上,可不好玩。说时迟,那时快,那位女同学情急中双臂伏上桥面,身子腾空,两腿向上拎起,带着惯性的船从桥下穿过。待船儿再回头,女生才落下船来,想着有点后怕。
一天中午,我们由田里回家烧饭,下河淘米洗菜,见到河边的船闲着,于是跳上船,一人撑船,一人洗菜,菜洗好,米淘好,船已撑出老远。谁知那是老乡急着用的船,老乡在岸上追上我们吼道:见到船,手就痒,总有让你们撑够的时候!可我们还真没有撑够船。傍晚收工,见到闲船,还要上去撑到月亮上来才回家烧晚饭。去公社粮站换米换油,我们总要撑着船去,行几里水路也不叫苦。得意时,双脚叉开,站在小船上,使劲把力交替向两腿用去,让小船两边一上一下崴起来,直崴得河水扑向两边,哗哗地撞在岸上。
最难忘的一次,我们四个知青,竟把一条大木船弄到城里,运了一船碎石子回来,为生产队尽了一份力。
那是春耕大忙季节的一个早上,生产队检查供水系统,发现一个水泥闸门坏了。修理,需水泥、石子、黄沙。供销社石子断货,急用就要自己上城去运。此时的生产队劳力紧张,抽不出人。队长想起了知青,让我们四人弄一条木船上城把石子运回来。队长对我们的信任,让我们有点紧张和激动。下乡以来,我们多次跟随队里的木船上城装运东西,老乡的言传身教,我们学会了给船张帆、用帆、拉纤、撑船、掌舵。这时劳力紧张,队长想起我们,也是自然之事。尽管这样,独立弄船,却是第一次。队长对照各种工具反复交待使用方法,叮嘱安全第一。在老乡们众目睽睽之下,我们撑船出发了。从生产队到第三沟外河,再到澄子河,上高邮城,挂帆,囊风,拉纤,掌舵,有惊无险。来去两天,按时安全完成了任务。老乡都说:新农民,还不简单。
撑船,最苦的是冬天里撑扒泥船。一般这是夫妻搭档的事,男人扒泥(罱泥的一种),女人顶风撑船。顶风撑是为了让扒泥的男人避开迎面的风。顶风撑船要保持船身不动,最是不能后退,男人的扒泥钩子才好用力。苦就苦在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冰水刺骨,撑船篙子上的水向下流着流着,就粘在篙子上,成了冰。农民最希望能有双正面有胶的防护手套,哪来呢?
如今,乡间村村通公路,车子开到家门口,许多河渠失去了运输功能,种田化学化,再不用扒泥了。走在乡间,偶尔见着那废了的水泥船,要么舱里浸着绿水,半沉半浮于水中,要么一头沉在水里,一头翘在水上。那木船,连影儿也见不着了。水乡的孩子,不会撑船,便少了一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