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 20:24:19 作者:□ 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1
每天凌晨1时许,人们还在睡梦中,位于高邮镇工业园区内的江苏省扬州市龙伟食品有限公司已经忙碌起来,一车车装满嫰豆腐、老豆腐和干豆腐3大类、50多个品种的豆制品,正驰离厂区,分赴南京、南通、泰州、镇江、扬州及宝应、兴化等地,赶那里的早市。另一班人马陆续将产品分送至高邮城区各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直营店和超市、饭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
龙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龙伟说:华东地区是豆制品消费的重点区域,人民群众对豆制品有着特殊的偏好,无论宴请还是家祭,以及日常生活,都少不了豆制品。人常说:青菜豆腐保平安。所以,我们每天都必须准时将产品送到既定位置,满足当地人的日常需求。
是的。汪曾祺笔下的汪豆腐,扬州早茶里的煮干丝、烫干丝,主原料都是豆制品。
去冬今春,新冠疫情突发,龙伟公司只停业了6天,正月初七就在当地党委政府以及主管部门的协助支持下开工了。龙伟公司是高邮复工最早的企业。
高邮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强调:“豆制品是民生产品,必须保生产、保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2月11日,扬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宝娟率队亲临龙伟公司视察,详细了解企业疫情防控情况,深入车间察看安全生产,对龙伟公司作出的“品质不降、价格不涨、服务不少,保证满负荷生产”的承诺表示充分肯定,鼓励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内部防疫管理,做好生产经营,并超前谋划企业发展,将疫情对企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高邮镇及时送来防护用品,农商行主动提供金融支持,交通部门协助打通绿色通道,使得龙伟公司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情况下,依然正常运转,产销顺畅。
2
说到豆制品,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磨豆腐,颇不以为然,哪个村上没有一家乃至几家磨豆腐的呢?
我没有磨过豆腐,但对磨豆腐并不陌生。
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村上有一个副业组,在一个老式的四合院内,杀猪、绞面条、磨豆腐、制粉丝,一村人副食品所需全赖这个副业组。我经常去看热闹,偶尔吃到刚出架的热百页边儿。
单说磨豆腐,先是人工拉磨,后来买了一头驴子,蒙上眼睛,绕着圈儿磨。磨豆腐工艺并不复杂,浸豆、磨豆、吊浆、煮浆、点卤、挑皮子、上架,不消多时,或嫰豆腐,或百页、干子就成了。热烫烫的豆腐,捣碎,拌上油盐,就是一道非常可口的菜肴。
后来副业组解散,在副业组工作过的几位老人,裂变出几个家庭作坊,老行当得以延续,村民餐桌上的豆腐、百页、粉丝如常。
你说磨豆腐复杂吗?
但当我参观了龙伟公司后,我很惭愧于自己的观念落后、思想陈旧。
龙伟公司坐落在高邮珠光南路西侧,面积不大,占地20亩不到,但很紧凑精致,由2幢楼组成。主楼6层,是生产研发检测区,有10条自动化生产线。大豆从底楼由输送机送往5楼,浸豆、洗豆、筛选、磨豆、煮浆,然后由管道将豆浆送往4层至2层,分别生产干子、百页、嫰豆腐。1楼包装和分发。另外1幢2层楼则是对产品进行再加工,比如生产卤制品等。
龙伟介绍,这个厂区分2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9年,投资2000万元,建了日产能5吨的2层楼房。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不断创新和升级,原有设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遂于2018年实施第二阶段的建设,投资3000万元,新建日产能40吨的6层大楼。现在每天投豆近20吨,生产25吨左右的生鲜水货豆制品。
龙伟感慨:这个不大的区厂,是我们全家和全体员工30年努力奋斗的积淀,也是我30年前的一个梦想。
马云说:人不能没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这个散发着现代化气息的厂区,可能是龙伟的爷爷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3
1990年秋天,初中毕业的龙伟,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农村劳动力大军,每天重复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让他乏味、无聊和无奈。某一天,他壮着胆子,向爷爷提出磨豆腐的想法。
爷爷是老豆腐人,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那里接过磨豆腐的手艺,一磨就是几十年,因为年老而歇业。
龙伟出身在豆腐世家。
爷爷并没有责怪龙伟没出息,而是语重心长地说:世上有3苦,打铁、捕鱼、磨豆腐。磨豆腐,冬天冷夏天热,力气活,挣钱少,你吃得了那个苦吗?
龙伟毫不犹豫地回答:别人能吃的苦,我也吃得。
爷爷高兴地说:那好,我负责帮你磨豆腐,你负责驮到城里卖。村里已经有了2家豆腐店,不能与人家争生意,要到城里销。
说干就干。爷爷着手收拾用具,重拾老活计。不几天,龙伟豆腐店就开张了。
每天清晨5点,龙伟准时将磨好的豆腐、干子、百页、皮子“老四样”,用自行车背到城里的中市口菜场摆摊出售。
龙伟回忆起当初,显得很自豪很得意:一开始,每天只磨20斤黄豆,爷爷是个认真的人,不仅技术好,用料也讲究,吊浆布很密,所以做出来的豆腐白、细、嫩,进入市场没几天,就深受市民的好评,城里的大饭店也来订货,我每天第一个到菜场,也是第一个离开菜场。一炮打响。
20斤黄豆,一般能产30斤不到的水货产品。一个年轻人背30斤货物,骑行20里,不是什么难事。
龙伟行走在车逻湾桥村至城区中市口菜场,一走就是4年。寒风里,暴雨中,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龙伟坦言,那样的日子,确实很苦,但有回报,磨了1年豆腐就在村里第一家建了楼房,这是从事简单的种植业难以想象的。回报的还不单单是钱,还有消费者的赞誉:城里虽然有1家老字号国营豆制品厂,但他们的产品就是卖不过我们,每每看到市民们笑眯眯地从我手中接过豆腐、百页,我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兴奋。
随着需求的增加,投豆量也在增加,4年不到就增加到每天磨豆100斤,出品超过150斤,用自行车驮如此之重的货物,是相当艰难的。
要么维持现状,要么易地生产。1994年春天,龙伟在城郊结合部租赁5间民房,重新起步。
距离城区近了,生产规模一下子扩大了四五倍,每天磨豆达到500斤,产品还是供不应求。
爷爷已经80多岁,虽然没有随龙伟进城,但还是隔三差五到店里看看,叮嘱他要保持质量,豆腐是入口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差错,做生意要先做人。
龙伟一方面注重开拓市场,一方面抓原料抓质量,龙伟的豆腐口碑越来越好,需求量也与日俱增,日磨黄豆超过千斤。
人员增加,设备增多,原材料库存量增大,运输车辆也多起来。场地显得逼仄,难以施展拳脚。
而立之年的龙伟,又租赁了原龙奔轮窑厂的闲置厂房,开始更大规模的生产。在这片场地上一干就是6年,日磨黄豆3000斤以上。
尽管生产红火,销售的触角伸向周边县市,但是龙伟意识到,生产普通豆制品,门槛低,工艺简单,民间小作坊很多,潜在的风险很大。要在这个行业里长久立足,并得到持续发展,必须走机械化、标准化、规范化、科技创新的路子。
因此,才有了投入巨资进入高邮镇工业园区、实施两期工程改造。
从湾桥村的小作坊起步,到高邮镇工业园区新建现代化的生产厂区,龙伟搬迁了3次。每一次都是一次自我革命,每一次都是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家庭作坊到公司制治理的蜕变。
龙伟公司如今日磨黄豆20吨,产品销往江浙沪,上架于多家大型超市,跻身江苏省豆制品行业4强,是中国豆协会理事单位。
这个过程,龙伟用了整整30年。真是三十年磨一剑!
4
站在龙伟公司门前,不看厂名,你绝想不到这是一家生产豆制品的企业。进入车间,不听介绍,不看企业宣传画册,你也不会将表面锃亮的生产流水线与豆腐、百页联系起来。
现实比想象更丰满。从当初的人拉驴牵,手工制作,到现在全自动化生产,科技进步的步伐太快了。
龙伟公司正是乘上了科技进步的快车,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龙伟陪着笔者一路看一路介绍。
迁入高邮镇工业园区的10多年,他们主要做了3件大事。一是抓原料基地建设。原料是保持产品高质量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元素,龙伟公司在黑龙江的北大荒建设了3000亩大豆生产基地,保证稳定的高质量的货源;在市内也建设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与农民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二是抓人才建设。国内的豆制品市场巨大,国外的华人区需求也很旺盛,但是竞争也异常激烈。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的加盟,企业不可能做大做强。龙伟公司现有员工140人,其中技术人员25人,高级工6人。三是抓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大设施改造力度,仅是设备投入就超过2000万元,一方面致力产品创新,产品已经从日常消费型向休闲养生型转变。龙伟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食品学院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中国豆协会高级工程师担任首席专家,专门从事新产品研发和功能营养食品开发。目前,产品已经由“老四样”发展为50多个品种。拥有自主研发的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型专利12项。公司通过了ISO9001、14000、18000、22000认证。去年下半年,公司取得了豆制品自营进出口权,成为江苏省同行业第一家取得该项授权的企业。
正是所谓的“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高新技术让不起眼的豆制品逆天飞扬。
不善言词的龙伟说:企业的规模越做越大,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每天20多吨货物销外去,安全责任比泰山还重。140名职工的生计,全依赖企业,有的员工跟随我干了30年,干不好对不起他们。我们公司还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任,所以,一点不敢马虎,也不敢有歇一歇的想法。这次疫情爆发,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首先必须一如既往地抓好食品卫生,确保食品安全。其次是化危为机,从不利中寻找有利的机遇。最近,我们正投入2000万元,新上速冻生产线项目,为自营出口做好充足准备,一旦疫情解除,便以最快速度,将产品送出国门。同时,加大网络销售力度,借助优势平台,实现隔空销售,今年网上销售力争突破千万元。还将对厂区进行深度改造,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把厂区当作景区做,拟建一个豆腐博物馆和线下体验区,小中见大,展示豆腐文化与饮食文化,向产业旅游迈进。
5
龙伟是踏实的,正因为踏实,企业才一天天地成长起来,壮大起来。龙伟的目标也是靠实的,龙伟公司已经具备了实现新目标的实力和底气。
实,也许就是龙伟公司积攒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对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外货真价实,诚实无妄。敢于用自己的名字作为企业名称和商标,体现的不仅仅是胆量,更是诚实的表现。如今的龙伟,指代的不只是1个人、1个企业,也是1个知名商标。
靠着踏实诚实、执着专注,龙伟公司走过了30年。
我们期待龙伟公司走过60年、90年,成为百年老企,成就百年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