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1 19:20:18 作者:□ 曹坚 来源:今日高邮
这是一个有点年代的故事啦,因为写此文的人已是八旬老翁。
我母亲叫马素娥,是北市口复兴西路坛坡上人。从我记事起,母亲带我出城都是说到外婆家,从没提起过外公,因为外公不在了。我的外公叫马鸿翱,从小我见过他的遗像,大大的镜框里,椭圆形背景里那四方脸型,很富态,像我舅舅马玉麟,但我知道我舅舅是承继过来的,我母亲是独生女。我也知道外公在世时是开绒线店的,尽管店早关了,但外婆家总还存有针呀线的,我曾好奇心重地打开柜台里的抽屉玩过,而且我发现母亲的针线匾子里、绣花绷子上也有相同的针头线脑。
当年外婆家住在坛坡顶上,复兴西路南边、杨家巷头东边,前进是三间门面房,二间店堂,铺闼子门只开一对让人进出。木柜台外是通道,通往中间一个狭长的天井,东头有口井,井对着厨房。踏着三层砖头台阶走进北后沿开的腰门,就是外婆家的住房小阁楼。
坛坡在高邮城区是一块独特的地形地貌,很高很大的一块地方。传说是元朝末年张士诚举兵起义在高邮承天寺称王,在街内筑高台,敬告天地,故称天地坛,后来毁于战乱,但坛坡的地名从此流传于世,并陆续出现民居住家,而且居住于此的都是殷实富贵人家。这块坛坡沿复兴西路东西两头地势平缓,坡度不大,但沿杨家巷从北向南却是坡度较陡,我外婆家的内宅恰巧就在杨家巷东边的陡坡上,于是外公就在此空落地打下木桩铺上木板,东西砌了山墙,北边砌了后沿墙,南边安了木推窗格扇,成了三间小阁楼。每当我母亲带我去外婆家,我都要赖着多住几天,我最喜欢打开木格窗向南晀望杨家那大家宅院,或者打开堂屋格扇看楼下的空院子。这楼下的空院子在巷子里有个小门,老关着,而且靠东头井那边也有个小门,也是关门上锁。那时的我回家后老做梦,幻想着外婆家有神秘地道,就想穿越到楼下去玩。
外婆没有自己的名字,那个年代妻随夫姓,我知道她叫马王氏。我的舅外公他们住在税务桥一带开五洋店卖香烟,外婆家也有二间楼上下门面房的产业紧靠着。外婆很疼爱我,知道我去,总要先到老极生油面店买好多“吃刮头”预备着。外婆识几个字,能心算,大概和外公开店做生意有关吧。
再后来解放后,外婆家的老住宅让给公家了,调换到了直对过杨家巷头西边的房子里。这处住家房子也是三间,有点老旧,一对小门迎街,进门是木板隔出一个过道,从东厢半间厨房旁进入堂屋,还是两头房。同是因为坛坡的独特地形,外婆家的这个家在堂屋南还有好几层砖砌的台坡子,两旁边有木扶手,走下去是一个大院子,站在下面的大院子抬头向上看俨然还是一座阁楼。
外婆活了80岁。外婆走了,我们也大了,去外婆家的机会越来越少。外婆一生克勤克俭,宽厚仁慈,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她一个妇道人家能把马家老二房门面苦苦支撑下来,舅舅娶亲生子,家道中兴,真不容易呀!我敬佩我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