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19:36:38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凡是读过汪曾祺的《徙》,都会知道高北溟先生是汪曾祺的老师。而高北溟先生的老师是谁,汪迷晓得的未必多。史料表明,高北溟先生先后受业于王淡明、杨甓渔两位前清遗老,对其学业帮助极大。
先说王淡明。其生卒时间不明。主要靠课徒鬻文为生。民国时期高邮的《文艺周刊》表明,王淡明系王引之的曾孙。然查《高邮王氏世系图》,并未见到淡明之名。他在《文盂》上作卖文的广告,称为“鬻文旧例”,时为1922年9月。其旧例的大意是,他已不再课徒,于1917年“弃缙绅”“道出申江白云观”,成了一名道士。他说卖文的收入,三分之二用于刻过去写的文章,三分之一用于游学之需。所开润笔费用亦不菲,300字一篇文章就要30元,且每加百字再加4元,而骈体文则需翻番资费。其他的诗词曲联概有定价,多少有异。他还言明,此卖文旧例,是与王国维、曾熙农、程德全等人同订,以表明自己的身价。凡有求者,都可与上海西白云观联系。这就是一个入道之后的文人卖文为生的道白,长短计价,大概也是无可奈何。旧例结尾,他再次申明,凡“讥讽讪谤文字,恕不遵命”,一个良知未泯的文人之心,可掬可佩。
往年春节,高北溟都要到王淡明先生处拜年,有一年却因病未出门。回邮的王淡明先生得知,便敲门而入,其时,他头梳发髻,银须冉冉,身着道服,风度翩翩,有飘飘欲仙之态。高北溟见了,立马作揖跪拜,行弟子之礼。
再说杨甓渔。其乃高邮“杨八房”中的“杨二房”杨芾之子,名遵路,字由之,号甓渔。杨甓渔出身名门望族,亦系当时高邮文坛的领军人物,《文盂》由他主办,其他文友协办。有一位王其相君,吟诗颂友,诗云:“珠湖百里水迢迢,蔚起文盂泛艺潮。不愿上书干宰相,尽堪下酒话渔樵。奇闻轶事凭搜索,短句长歌慰寂寥。从此风行遍海内,主盟坛占姓名标。”
杨甓渔家富得流油,却也为卖文刊发润笔的条例。诚然,他的卖文与王淡明不可同日而语,而是写文自娱,卖文生趣。从他的润笔条例得知:他少承家学,诗文词赋卓有根柢。虽曾作吏,而文字之功,未尝一日松懈,亦交友甚多。回归乡里,依然致力于文学。因求文者日益增多,特订下润资条例。文每篇10元,诗每首4元,亦可优惠,文每篇2元,诗每首5角。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荐杨甓渔诗文的8人中,有汪曾祺的祖父汪铭甫。其时,汪杨两家已结亲,汪曾祺也有8岁了。
杨甓渔先生去世,卧病在床的高北溟得知,顿时面色苍白,两眼直瞪,悲恸不已。后来,高北溟将对恩师的爱,移至杨先生儿子幼渔,并结为文友。
王淡明、杨甓渔引领高北溟成为一代名师,这位名师又将尊师爱生的传统延伸至一代大家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