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19:39:29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家谱常以世系表谱的形式,展示某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的事迹。
值汪曾祺纪念馆开馆之际,闲聊几句高邮汪氏家谱。
高邮出生的汪曾祺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以描写家乡的人和事为题材的小说、散文蜚声海内外。汪先生出名后,研究汪先生家世的文章也多了起来,其中重要的参考文献为《汪氏族谱》。
高邮汪氏所在的《汪氏族谱》曾多次续谱,最近的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大概是1991年前后,有灌南来的两位60多岁的老人,由街坊领到我父亲家,说是寻访姓汪的,交谈中得知他们是为续修汪氏族谱而来,因原族谱中有《起凤公迁高邮氏系图》,故特至高邮寻访汪氏。并说这套老家谱,文革中多已被毁,灌南新安镇侥幸留下一套完整家谱,现遇太平盛世,当地汪氏商议欲修谱,成立了组织,派专人四出寻访。在各地请长者负责本地汪氏谱系材料,再集中至灌南。当时商定了谱系格式,上谱的具体材料信息等等,并请高邮汪氏着一人为修谱写序。我父亲负责收集高邮汪氏的材料,他推荐由汪曾祺代表高邮作序,并介绍了汪曾祺。其时汪曾祺已名声大振,提起京剧《沙家浜》,无人不晓。
汪曾祺撰写的序由汪丽纹、金家渝夫妇转给我父亲,其中写道“闻之祖父云:汪本姫姓,文王之后也,时代久远,未可稽考……绳其祖武,不坠家声,清白为人,永葆令誉,各尽所长,以利邦国,瞩望来者,其共勉之。高邮第八十九世裔孙 汪曾祺”。文中“时代久远,未可稽考”,征得汪曾祺同意,父亲改为“虽时代久远,仍可稽可考”。
1993年底,《汪氏族谱》一套八册到手,翻看内容,深感修谱之事,实属不易,个中艰辛,非亲历者不能知。其中不足,尤在文字。有些字先对后误,有些一直是错字,致文中意思不顺。此次续修前的叙述,多为文言,现在人读之颇为费力。这些都木已成舟,难以改动。
老谱中,对女姓不作记载,只是对其中延续的重要人物,部分注有“娶某氏”的简要记录,多少年后,这“某氏”便作了“某太孺人”。这次新谱,对1980年代所生子女(多为独生子女),无论男女,都作了记载,开了好头。
从老谱知,上一次续谱成谱时间为1925年。《续谱序一》说,“1914年,江苏灌南新安有人义务修谱,历时11年,采访八载,编辑三秋,万里飘蓬,栉风沐雨,含苦茹辛,百折不回,于1925年成书,共二十卷,印一百九十五套发于族人。”那次修谱,高邮汪氏写序人为八十七世高邮汪嘉勋(汪曾祺祖父),汪嘉勋于卷首作《汪氏族谱序》,且在分册《迁高邮世系图》中又有《高邮支谱序》,落款为“民国十三年岁次甲子四月既望迁邮第七世孙 嘉勋谨识”。两次续谱,祖孙二人先后作序,难得。
1925年续谱中,汪嘉勋所作分册《高邮支谱序》中写道:……盖自子祥公讳,起凤殁于徽之原籍,刘太孺人尽室来邮,依典业为生计,故公墓在徽,而孺人之墓在邮。清例,土著六十年准入籍,然产除原籍,以杜跨考之弊。(笔者注,本小节中括号内同:自起凤公,八十一世,字子祥,于安徽原籍去世后,其夫人刘氏(高邮籍)即领所有子女来到高邮,以典当为业,所以起凤公的墓在安徽原籍,而刘太夫人的墓在高邮。清代规定,外籍移民某地,需六十年后才能加入所迁地户籍,且要在原籍去除户籍,为的是杜绝跨地参加科考之弊。)先人百计经营所费不赀矣,今以通族计之,世己(应为已)及十,而家仅数十,非繁衍者比。然谱系不明,殊非敬宗收族之义。适灌云诸同宗联合十余县兴此举,衰集(应为裒pou集,作聚集讲)成编,居邮者之幸,亦匪独邮者之幸也……
《高邮支谱序》自述了祖先自安徽迁邮原因,借清例暗陈自迁邮后,汪氏多年未有功名之因,赞续谱之义。
汪氏八十一世起凤于1707年逝,其夫人刘氏率子迁邮,其后八十二、八十三世未有功名记载,自八十四世汪淋起,始有“从九品衔、国学生、诰封议朝大夫”之述,然后后世多次有“截取知县、举人、九品官、五品衔、中宪大夫”等功名、诰封记录。第八十四世汪淋生于1752年,八十一世汪起凤逝于1707年,经45年。再十数年后,汪淋成年,参加科考,得功名,这其间历经刘太夫人“尽室来邮”,祖父辈不能参与科考,时间已达六十年。如《序》中说“清例土著六十年准入籍,然产除原籍,以杜跨考之弊”。这与季红真教授《汪曾祺家世》文中“……最晚也是到了他(指曾祺)曾祖父(八十六世)一代,高邮汪家才出了有功名的人”所述有悖。
汪曾祺散文《我的家》中说,“我家的大门开在科甲巷(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巷子起了这么个名字,其实这巷里除了我的曾祖父中过一名举人,我的祖父中过拔贡外,没有别的人家有过功名),……这正堂屋大概是我的曾祖父手里盖的,因为两边板壁上贴着他中秀才、中举人的报条。有年头了。……”这些话,季红真教授在《汪曾祺家世》一文中亦作过引用,并说:汪家直系后人也坚持这一说法,大概得自他们父亲的口述。
查高邮支谱,汪恒(汪曾祺与我的曾祖父,行三)为“光绪辛巳年恩贡,五品衔,曾任元和县、荆溪县(属苏州、常州府)训导”,未曾有举人之说。若有举人功名,其子汪嘉勋(曾祺祖父)作序(时为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时的那次续修,定应有补续。祖先中稍有功名者,家谱焉有不书?汪嘉勋自己为恩贡,恩贡与拔贡不全同。涉及自身,修谱也应作补充。而汪恒同辈中的老大汪芬是有功名的,家谱说他“诰授中宪大夫,‘道衔’(清,道一级官衔)、‘截取知县’(清代候补官员,但他一生并未为官),同治丁卯科举人”。“因为举人,故称所住之巷为科甲巷”(我父亲《高邮汪氏家族简述》一文。父亲1925年生人,虽小于汪曾祺,但在邮时间远长于汪曾祺,许多事情的记忆,应比较清楚)。汪曾祺《我的家》写于1991年9月19日,发表在1991年第12期《作家》上,写在这次续谱前。汪曾祺先生文与《高邮支谱》所记,窃以为应以家谱所记为准。时间久远,口口相传的信息有误,难免。
季红真教授在《汪曾祺家世》写道:汪曾祺《续谱序二》中落款是“高邮第八十九世裔孙”,可见是从汪华开始排序,不是以文王为祖。但查家谱《续谱序一》中所述大意为:鲁成公二子,因其手有汪字纹样,赐姓汪,其封地在颕川,得名为汪颕川,是为汪氏宗族得姓始祖。自颕川始祖起至汪华已四十四世。这说明排序是从始祖颕川起至汪曾祺为八十九世矣。
1925年续谱,已有汪曾祺父亲汪菊生婚姻记载:娶杨氏,继张氏,子曾祺出嗣(过继给二伯汪长生)。1993年续谱,应把1925至1993年之间的许多信息续上的,不知何故,谱中未出现汪曾祺的第二位继母任氏,也未出现张氏、任氏两位继母生的所有子女(男性早亡的不上谱、女性不上谱是惯例),但补出了已去世的汪曾祥。家谱中出现的汪曾祥,纪念馆《家世简表》中却未提及。于是,汪曾祺便少了这样一位弟弟,当事人亲属会有什么感受?这样做,不知是否和汪曾祺家人、亲属及汪曾祺研究者商量过?许多事情,时代因之,当坦然面对。既是研究,应还原现实,才是忠实于史。
以上,实为闲话,无有争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