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20:31:32 作者:□ 夏志强 来源:今日高邮
1965年5月的一个上午,风轻云淡,阳光明媚。办公室南面花坛里的月季花已盛开了,五彩缤纷。微风吹拂,香气浮动,令人心旷神怡。
第一节课时间,我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偶然抬头,看到单仪芳校长带着五六个男同志,从办公室南面走廊上向东走去,不一刻,来到办公室北面的井台上,几个人围着井,不知议论什么。我出于好奇,站起来,脸贴着办公室北面门的玻璃向外望。哟,除了单校长,还有高邮县委潘震球书记、文教局朱超局长,其余三个男同志不认识。靠水井最近的一个中年同志身高一米七左右,穿着一套银灰色的中山装,其面容很像京剧大师梅兰芳。看那气派、那风度,肯定是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说不定是个考古专家,不然站在这口古井旁边干什么呢?为了弄个究竟,又怕一个人出去看太冒失,就叫上两个青年教师,拉开办公室门走了出去。
单校长微笑着向我们点了一下头,我走过去,悄悄地问:“是来考古的吧?”谁知那位面容像梅兰芳的同志耳朵特别灵,笑着说:“不是来考古的,是来怀古的。”周围人听了也都笑了起来。那个同志指着古井说:“这口古井年代久远了,听我父亲说,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创办这所学校(当时叫致用学堂)时,就有这口古井了。我1915年至1921年在这儿读书,当时好像叫高邮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当时还没有自来水,每天下午放学后,各班学生都忙着到这儿来打井水清扫教室,有的拿喷水壶,有的拿面盆,这儿可热闹了。离开母校三十多年了,还时时想念着这口古井呢。想不到这口古井保护得这么好,原来砖铺的井台已改成水泥的了,青石井栏还是原来的。”他弯下腰看了一下井水,又轻轻地抚摸着井栏上被井绳拉磨出的沟槽,深情地说:“刚才听单校长讲,现在住校老师的日常生活用水,学生清扫教室和浇灌小农场的水还都是这儿的井水,这口古井的贡献可大呀,一定要好好保护。”
他又看看我们三个青年教师,亲切地说:“小学教师工作很辛苦,但很重要,很光荣。一定要遵照毛主席提的三好要求,教育培养学生。不仅让学生学到建设国家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学到做人的道理,长大了就像这口古井一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又侧过身体对潘书记、朱局长和单校长他们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你们一定要重视、要搞好。”
啊,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个同志不是什么考古专家,而是我校的老校友,从讲话的语气和内容上来看,肯定是个大干部。
这个同志到底是何许人也?当时,出于组织纪律,不该问的就不要问。直到一周后,单校长主动告诉我们,那个穿银灰色中山装的同志叫徐平羽,是国家文化部副部长。他率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了阿尔巴尼亚回国时,途经上海,顺道回高邮探亲,特地抽空来母校看看古井,以了却多年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