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2 19:41:32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世界复杂奇妙。真正要弄懂弄通一个事物并不太容易。比如草,既简单也不简单,谁敢说自己真正就懂了。我是不敢这样说。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专门的著作,权威性强,但也并非尽述之,只是较全面地展示了草本的自然属性和药用功能。
自然之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就是草原上的自然之草。朴素无华,自然生态。《汉乐府》里的“青青河畔草”,很美。“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很雅。“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的是初春的草。严格说来,竹子也是草类。尤其是紫竹,是比较雅致有格的。人们对环境美的追求,最依重的就是大自然的草。草用于观赏已经十分普遍。我幼时,由于认识局限,长期以为草是有害无用的。劳动实践的主要内容就是拔草除草。后来,听说还要种草,真是大跌眼镜。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漂亮的草坪,都是种植的。说到观赏,我认为还是自然生态的野草更有趣味。那些生长在路边、山坡、林间、河坎的野草似乎更有魅力。我在晨练时,看见狗尾草就十分亲切欣赏,高高的茎秆,毛茸茸的草耔,像狗尾巴迎风摇曳,很生动。自然之草是世界的底色,也是重要的地表衣衫,是精彩的自然杰作。虽然无品无位,却是必不可少。
文学之草。文学是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世界万物很自然和文学结缘,小草当然不能例外。古往今来,写草的作品很多,名句迭出。大约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唐代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写草的传神巅峰之作,写出了小草的顽强和坚韧,光照千古。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写草的名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一个“劲”字,将草人格化。这哪里是一棵草,明明是一条好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初春的隐隐气息。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的是小草的茂盛。许多文学大家都对草情有独钟。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花草赞叹理想世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李白《日出入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杜甫《旅夜书怀》叹道:“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李商隐《晚晴》诗云:“天意怜出草,人间重晚晴。”苏轼《蝶恋花》唱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里的芳草,既是美人,更是知音了。元代的白朴《天净沙秋》更是用草将秋天写得既美丽又伤感:“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清代袁枚《偶作五绝句》写出了草趣:“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由此可见,文学之草,既是我们探知自然的窗口,更是品味文学佳作的窗口。
社会之草。“草”字从诞生起,就赋予了社会的内涵,但中国文化里草是最不入流的,凡事和草连在一起总是不怎么样。“草芥”“草民”,地位极低。草菅人命,把人的生命当作一文不值的野草。《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指责秦二世把杀人看作像割野草一样。“草包”是指腹中空空,一点学识也没有。“草率”“草莽”指态度粗鲁,缺少精细修养。“草台班子”原意是乡村条件简陋的戏剧曲团,即指条件差,水平差,品位低,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墙头草”是讥讽投机者。当然,也有一些是中性的,比如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写体。狂草,是一种书法艺术。
草是自然界最常见的植物,却具有非凡的象征力、影响力。绿颜无芳香,无香几分姿。任凭狂风雨,唯它不低颅。一首《小草》的歌曲,几十年经久不衰。“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小草以自己的谦逊、顽强和坚韧,赢得世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