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21:45:27 作者:□ 王鸿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拜读到朱延庆先生为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100周年专门撰写的文章:《汪曾祺与〈高邮县志〉》。文章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读后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朱先生是我敬重的领导和老师,而《高邮县志》则与我的父亲有关。
朱先生的文章,披露了《高邮县志》编写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汪老担任《高邮县志》编纂顾问的由来,汪老与史志工作者召开座谈会,听取《高邮县志》编写工作的汇报,审阅《高邮县志》初稿,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等。如《高邮县志》设“方言”篇目,就采纳了汪老不少意见。会后汪老与朱先生、我父亲合影留念,照片我一直替父亲珍藏着。
父亲作为《高邮县志》总纂之一,能够当面聆听汪老的悉心指点,实属有幸。《高邮县志》于1990年12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凝聚了所有参与编写工作者的心血。当然,诚如朱先生文中所说:“其中也有(汪)先生的心血啊!”
父亲退休后编著的《古代诗词咏高邮》一书,同样也得到了汪老的指导和支持。我觉得,正是有了汪老关于艺文志的命题,才有了父亲编著《古代诗词咏高邮》的决心、执着和毅力。
在《古代诗词咏高邮》后记中,父亲这样写道:“至今使我难忘的是,热爱家乡的全国著名作家、《高邮县志》顾问汪曾祺先生在高邮的一次座谈会上提出,根据高邮悠久的文化历史,可以编辑一部艺文志。”我认为,这是汪老对挖掘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情怀,更是一种重托。
艺文志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各类散文,二是诗词。依据明、清多种《高邮州志艺文志》所载内容,父亲认为应集中辑录古代诗词,并与市志办人员特地向汪老汇报了此想法,得到汪老的首肯,并欣然为《古代诗词咏高邮》题签。
为完成汪老的命题,我市热爱古诗词的同仁进行了有益尝试,先有黄栋、陈世骍、吴伯颜等,利用1991年县政协纪念高邮撤县建市活动,编印了《历代文人咏高邮》小册子;后又有郑履成、杨汝栩、缪登甲、赵福林、戎椿年、陈春啸、吴伯颜、徐天贵等从《高邮州志》中抄录了625首诗词,准备出书,因经费问题未能付梓。对此,父亲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南北通衢、淮扬重镇、广陵首邑的高邮古代诗词数量决非如此之少,且上述抄录诗词缺少作者简介和写作年代。因而父亲萌生一个心愿,退休以后,在之先编印、抄录的基础上,继续挖掘高邮传统文化,编著一本《古代诗词咏高邮》,以此实现汪老的重托,也弥补《高邮县志》未设“艺文志”篇目的不足。
居住扬州的父亲,从2002年开始,经过前期充分准备,以严谨治学和甘于寂寞的态度,倾注了最大热情和毕生精力,用3年多时间,来往于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敬文图书馆文史研究室和扬州图书馆典藏部、古籍部之间,钩沉爬剔,潜心研读,自费抄录历代近千位诗人歌咏高邮的诗词曲5000余首,约120万字,并编写作者简介,注释地名人名等,添加标志,整理归类,誊清装订成册后送扬州广陵书社审读。父亲以一己力量完成了一个团队的工作量,还忍受着病魔悄然入身的痛苦,最终完成了4次校核。本着历史客观、精益求精的原则,最后将诗词曲压缩为4000余首,约90余万字,集辑成书,了却了自己的心愿。《古代诗词咏高邮》于2006年1月正式出版,汪老生前寄语“编辑一部艺文志”终于得以实现。
父亲于2005年12月1日去世,未能亲眼看见此书出版,甚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