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22:06:45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城外城里曾有两座山,城外是箕山,城里是胭脂山。只是一马平川地隆起两处土阜,它们比泰山庙(文游台)要低。
箕山,雍正《高邮州志》就记有此山。“在州治东三里焦里村,今无。山唯土阜存焉。明王达善诗:‘千古盂城枕碧湾,夕阳高处鸟飞还。百钱可买鱼三尺,一市唯存屋数间。甓社水清哪有社,箕山名重实无山……’”且不说这位王先生对其时市容和甓社如何解释,可以肯定,箕山确实存在过。
我自小就听老秀才、私塾老师陈熙台说过:“箕山是有过,就是如今大窑墩一带,我小时候还在那里放过风筝。”待我见到大窑墩时,那里已是“东门城外风吹柳,荒冢累累分左右”,冷落萧杀。我的一个姑父的外公、外婆、父亲都葬在那里。也有几株松柏点缀,增加几许活气。那里是旧社会的刑场,汪曾祺笔下的犯人过了东门外“吊魂桥”,就被推到那些地方“挨铳”。此大窑墩,长辈说,是否因取土烧窑而得名,不得而知。
如今,位于原国税局附近的大窑墩已完全消失,成了海潮路风光带的一处亮点——高邮最早一处“红绿灯”及探头,日夜眨着新时代文明城市交管的眼睛。
胭脂山,州志记载:“在城内州治南。上种桃杏,春雨水流尽紫,故名。”这山,一直存在至府前街二期工程前,高不过三四层楼。从我记事起,从府前街经菊花巷可达玉带河上的“无名桥”。坊间传过两句话:“春有桃杏秋有菊,岸无杨柳桥无名。”西边有北濯衣河桥(小桥),东有察院桥。菊花巷里多为贾姓,其房屋常内部相通,也有抗日烈士飞行员万钰母亲的居所,我们少先队曾去慰问过万老太。
1946年,国民党飞机曾在胭脂山投下炸弹,一老妇身亡,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弹坑。解放后,我们城中小学学生在此玩“过河过河洗大澡”,在高低不平的土丘上滚铁环,乐悠悠度过少年。
最难忘的是府二工程动迁,胭脂山上的拆迁户与其他500多拆迁户一样,告别了旧日的家园,告别了昨天的故事。在隆隆作响的推土机声中,很有些发人深省的东西。如今,濯衣亭与回廊相连,巨型壁雕记录了历史的风流。濯衣亭的抱联“堤南堤北千杨柳,城外城中四通河”,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