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19:26:03 作者:□ 高晓春 来源:今日高邮
那天,我开车和林老一起去界首镇拍摄220千伏线路铁塔上的东方白鹳。按照导航停好车,和林老走在微风轻拂的绿野上,眺望铁塔上的鸟巢,他没有急着拿出航拍无人机拍鸟,而是对着远处的220千伏线路看了又看。“和电打了一辈子交道,走到哪儿瞅见线路、铁塔、电杆都要多看两眼,这种职业习惯改都改不了。”
眼前的林老,头发花白,脸上皱纹纵深,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虽说与50年前穿着蓝白相间条纹的“海魂衫”时相比,少些许英姿飒爽,可他笔直的腰杆,利索的动作,仍显军人特有气质。
林老名鸿森,今年70岁,在国网高邮供电公司农电有限公司退休。1975年7月从沈阳军区某部队退役的他,回乡学起了电工,还主动请缨参加了高邮县第一条11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那时的施工设备和现在没法比,挖塘靠人挖,立杆靠扒杆、人拉,器材用板车拖,我们吃住都在工地,两年我瘦了整10斤,可为了架线送光明,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谈起那些经年往事,林老眼里依然闪着军人那种坚毅执着的光芒。
1980年5月,林老时任武安农电站站长。当时电力设施十分薄弱,电力线从树上乱拖、进户线从梁柱私拉等现象比比皆是,且电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常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巡视线路。有一次,某村兴修水利建涵洞,临时用电,搅拌机的线头祼露在马路上,他发现后,要求村里停工整改。村主任请他吃饭,被他一口拒绝。他板着面孔,声如洪钟地告诉村主任:“安全面前,岂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乡党委书记知道后,曾在部门负责人会上特意表扬林老的铁面无私。
1985年9月,他被借调到高邮供电局任农电联站副站长。工作环境变了,可他的军人作风没变。“电力是高危作业,对待安全生产和部队打仗一样,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时至今日,林老依然觉得当年的铁面无私没有过错。
林老退休后,自学起了摄影。除了向书本求知识外,他经常骑着电动车、背着相机奔走在高邮湖、大运河、汪曾祺纪念馆等景点,捕捉精彩瞬间,悉心揣摩光线、构图、角度等。身为电力老兵,他的镜头里更多的是那些默默奉献的电力人,那些挥汗如雨的架线施工现场,那些酷暑寒冬的抢修画面,那些遍布田野阡陌的巍巍铁塔和根根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