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3 20:07:46 作者:□ 史日贵 来源:今日高邮
小时候,村口有间很不起眼的杂货店,店铺不大,门口的墙上挂着一块木板,上面写了“商店”两个大字,这就是招牌了。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天刚蒙蒙亮杂货店必定准时开门迎客,直到夜深人静所有人家都歇息了才关灯打烊。
杂货店门口的廊檐下摆放着七八张小凳,平日里,闲暇的人们聚在一起聊着家常,到了饭点,各自端着饭碗的人们不约而同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老人们管这不好好吃饭的习惯叫“游碗”,端起碗夹点菜就到处跑,谁家做了什么新菜,自然少不了相互品尝——杂货店也就成了人们切磋厨艺、交流信息的地方。
店老板是位退休教师,为人善良,待人和气,人们习惯称呼他“老先生”。十几平米的铺子里整齐地摆放着村民们必需的生活物资,香烟老酒、油盐酱醋、日杂用品,当然还有我们小孩子最爱的零嘴杂碎,村里的小伙伴都是这里的老主顾。老先生许是探得了我们的心思,小小的店铺里装满了我们渴望得到的每一样宝贝。我们每天上学都会路过那里,每次都好奇地伸长脖子,看看货架上有没有摆上什么新奇的货物。
走进店门便是一张老旧的玻璃柜台,柜台上摆着一本翻得破旧不堪的记账本,上面一页页记着:“张三欠香烟一包1块2、李四欠白酒一瓶1块5……”这些欠账通常会在年终结算清楚,这已成为约定俗成了。墙上挂着一把老旧的木头算盘。我们每次看到老先生算账,就凑上去看个究竟。老先生算盘打得那叫顺溜,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夹着一支钢笔的手不停地拨弄着算盘珠子,嘴里还时不时地嘟囔着,“三下五去二,二一添作五……”噼里啪啦地一通,每一笔账都要算上好几遍。
杂货店的墙边整齐地放着一排醋缸、酱油坛,旁边放着用竹子做成的长柄勺和漏斗,勺子是分大小的,有一两、二两、半斤的,最大的一斤。打酱油可是个技术活,勺子既要满满当当,动作还要四平八稳,不滴不洒。熟练地把漏斗嘴插进酱油瓶,将长长的竹勺伸进酱油坛,舀起满满一勺,慢慢提起,缓缓地倒进漏斗中,不一会儿,顺流而下的酱油便盛满了酱油瓶。若是来打醋,回去的路上我还会偷偷地喝上一小口。那时候数他家醋好,不掺水,这醋味,直钻骨子的酸。
离八月中秋还有一个多月,杂货店的大玻璃瓶里就换上了月饼。大而酥脆的月饼表皮是一层黑芝麻,水果红绿丝配椒盐馅的,我的最爱。问了价钱,要6毛钱一块,着实吓我一跳。尽管价格比较棘手,几天过后,我还是凑够了6个鸡蛋(当时村里的硬通货),换来一块月饼。老先生给我挑了一块最大个的,放在门口的小凳上。我小心翼翼地撕开表面的一层油纸,双手轻轻托起,迅速放入早已张开的大嘴,微微闭上双眼,尽情地咀嚼起来。撒落在油纸上的芝麻和碎渣也被我一粒粒捡起来,放入口中。那可是最顶级的人间美味,人生中少有的惬意时刻。
我小时候最喜欢帮大人跑腿了,因为老先生每次都会送我一颗糖,那浓浓的水果味道一直甜到心里。多年过后,时常想起老先生,怀念杂货店里的好味道,嘴角不禁泛起丝丝的甜蜜,回味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