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21:58:38 作者:□ 薛丰 来源:今日高邮
顺着贵阳的母亲河——南明河,一路前行,巨幅广告牌“攻坚脱贫,培训先行”,替代了以前的“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足见时代的变迁。三个小时后到达茅台镇,它位于赤水河畔,属贵州省仁怀市的一个下辖镇。茅台镇是毛主席四渡赤水用兵如神的第三渡口,也是他人生当中最为得意的一笔。这里雨水少,日照丰饶,特殊的紫色砂岩地质结构,使大量的微生物生成和繁衍,加上纯洁清甜、含有丰富矿物质的赤水河水,酿造出独一无二的玉液琼浆——茅台酒,赤水河因此被称为中国的“酒核”。从汉朝开始,此地酿酒的工艺就已经初步形成。到清乾隆年间,茅台镇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正是“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
首先来到河滨路国酒文化城,大量生动的群雕、浮雕、照片、资料、实物和解说,展现了酒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源远流长的关系。鸿门宴“刀光剑影”,勾践“箪醪劳师”,以酒为载体,上演了一场场政治博弈与战争谋略;秦穆公“送酒盗马人”,以德报怨,收买人心,终获胜利;卓文君“当垆卖酒”,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深得人们喜爱;酿酒始祖杜康的传奇故事流传至今;王羲之“醉书兰亭帖”,无酒不成诗的李白对天发问:“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对地豪言:“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苏东坡半卧半微醺的雕塑,正徜徉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据说东坡每次喝酒只饮三杯,因此,后人称喝三杯酒为“东坡之节”。在感受美酒构建的诗画世界里,酒除了散发自身的香醇,又多了一分灵气与柔美。今人的一副通俗楹联“春夏秋冬酿酒,东南西北醉人”,横批“守道”,则与现世崇德相呼应,且有一丝禅意。
展馆内,一面“酉”字墙将我深深吸引,它应该是涵盖了中国所有“酉”字偏旁的钢铸字,涉及与酒有关的酿造技艺、器皿、食品、视觉、味道、哲学态度等等。我这个平常不怎么喝酒,但胃口好、喜欢吃的人,一下子与“酥酪”对上了眼,且情有独钟,它们将我勾回在内蒙古用餐的一段往事。原本“配”好像不跟“酉”搭界,但是喝酒要配菜,就名正言顺了。还有“醍醐”也很有意思,似乎在提醒喝酒的人保持清醒,是多么强人所难。“酩酊醉”像三个喝大了的兄弟互相推搡,洋相百出,自带喜感。“酤酒”最亲民。“醊酹”就显得很庄重很严肃,也只有中国人才有的一种仪式。还有许多生僻的字,值得把玩。
出了博物馆去饭馆,道路两旁全是各种字体的酒旗飘展,成为这个镇鲜艳的名片。贵州的同仁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大的饭店,虽不豪华,仍可见东道主的悉心安排,很有地缘特色。时值清明,良苗怀新,正是当地人食野菜的时机。桌上有一道凉拌野菜,叫佛耳草又名香芹娘,看上去像茼蒿,比茼蒿叶子粗,是蘸佐料吃的。无火锅不贵州,酸汤鱼火锅的鱼不像我们家乡的鱼肉嫩,它比较柴,又没有鸡鸭那么柴,主要是因为山上的雨水经常对鱼儿冲击,使得它们形体健硕,吃到嘴里饱满有劲。牛腩,羊肉火锅里面添加各类菌菇、竹荪,鲜美无比。有种酸藏在香辣中,它们是辣子鸡、糟辣鱼、酸鲊肉。主食是一大盆用中药材配肉末的鲜粥、外焦里嫩的糍粑、各种野菜饼。服务员表情淳朴,像是在家里招待多年未见的亲戚,脸上还难掩害羞之色。
夜幕下,赤水河上的吊桥,铁索栏杆上面点缀着大大小小的红色五角星,格外夺目,远远望去,桥身宛若凌空升起的彩虹。桥下,高11.7米的茅台渡口纪念碑临河而立,寄托着人民对红军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的深情。散步的老百姓,摆地摊的小商贩,还有卖酒的,随处可见。看到散装酒很亲切,小时候爷爷酿酒卖过。很奇怪,一个年轻酒贩对我说:“姐,尝一下我们的酒吧!”而不是说,“买点酒回去吧!”难道我看上去会喝酒,还是这里的女人喝酒是常态?蓦然,沉醉不知归路。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