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7 21:59:31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国家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明令长江流域十年禁捕。高邮湖流域贯通长江,也参照执行。这样,高邮的许多渔民将全部失业或转业。其成本也是相当可观的。
我突然想起了高邮湖的避风港。
据说,高邮共有四个大的避风港。一个在界首,一个在湖西。两个在高邮城区,一是镇国寺西南侧的“石工头避风港”,一是运河二桥北侧的“万家塘避风港”。
何为“避风港”?就是渔船或其它船只规避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港湾。高邮湖面积达647平方公里,气候多变,常会形成强对流天气,并有“龙吸水”现象,破坏力极大,对渔船和其它过往船只构成威胁。历史上船毁人亡的事件时有发生。避风港是避害的方式之一。一般来说,在湖面上作业的渔船只要及时驶入避风港,基本上是安全的。港湾外的高邮湖白浪滔天,风大雨急,港内却是一片安稳和平静。
一个夏日的下午,我骑车去探访石工头避风港。沿老淮江公路骑行,凉风习习。虽然骄阳似火,公路两侧却大树繁茂,林荫可人。汇金大公馆北面的运河下,野泳的人颇多。我骑过二桥向南,现在是西堤文化公园,风景尤美。西堤景区西侧是高邮湖,东边是运河故道,高邮人自豪地定义为“一湖二河三堤”。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为高邮的旅游发屏预留了空间。西堤景区现在是芳草萋萋,鲜花万丛,芦苇迎风,荷花弄姿。还有一条木栈道南延直达平津堰。不远处便是镇国寺了。镇国寺的塔和寺都有厚重的历史和传说。
从镇国寺向南折西是“石工头避风港”。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大石碑,上书“石工头避风港”,落款是江苏省海洋与渔业管理局和高邮市人民政府。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向西南蜿蜒。所谓石工头,就是用石头砌成的人工湖堤,把辽阔的高邮湖和内港隔开。在高邮湖的东侧和大运河的西侧之间形成一个内湖,面积也不小,能够停泊几百条渔船。其南端有一出口,可通高邮湖。出口处停靠着“中国渔政”的两条执法管理船。
“石工头避风港”由省渔管局和高邮市政府共建,投资数千万元,分二期建成。整个封闭大堤均是用石头砌成,气势非凡。避风港是高邮渔民的安全港湾和幸福港湾。这是党和政府对渔民关心的重要举措。放眼南望,数百条渔船依次排开,红旗飘拂,井然有序。通湖出口处有大运河运西船闸,一南一北屹立着两座高高的灯塔。在港湾北岸有渔船改建的饭店,上书“高邮鲜”和“高邮湖大闸蟹”。禁捕令即将实施,对渔民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渔民头脑活,立即干起了旅游观光服务,用小汽艇载客去高邮湖观景兜风。现在,数百条渔船停泊在港内,等待它们的命运似乎是收购和拆解。为了保护生态,国家的投入是巨大的,渔民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我有点不舍地扭头北去,炽热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
从运河二桥沿湖向北便是“万家塘避风港”。途经杨家坞。杨家坞曾是湖边最早的鱼市之一,现已不存。不远处就是明清运河故道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碑。从这里眺望高邮湖,美不胜收。蓝天白云,水天一色,船帆片片,杨柳依依。万家塘也是一个内河塘,据说明清时就存在。这里曾是轮船码头。河塘有一出口和湖相通。整个避风港呈长条状,长约三四百米,亦可停靠近百条渔船。此避风港有些年头,由于长期有渔民在此生活,环境不够理想。
随着高邮湖水产禁捕的实施,避风港即将成为历史。一方面既要妥善处置好渔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要留住高邮湖的历史记忆,这无疑需要智慧和眼光。似乎还不能一关一拆了之。最好的安排是将避风港融入高邮湖旅游圈,使之转化为高邮西堤景区的一个单元,一个历史文化的记忆符号。如果可行,岂不善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