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9:20:29 作者:□ 曹坚 来源:今日高邮
解放前恒源油店开在高邮城里中市口向南靠小桥的中山路上,坐西朝东,三间铺闼子门面,两间开油店,中间有半“丅”型木柜台相隔,一间店堂靠墙摆放着装满豆油的大釉缸,油缸上盖着两半边的木盖子,靠墙的半边木盖上放着托盘、顿着油篓子,盛着大大小小的竹制的油端子,有一两的,有半斤的,有一斤的,还有白铁皮敲成的漏斗,还有铜油旋子,那是专为买油大户舀油用的,当然这时就用得着海绵杆大秤过秤。过去人家打油,都是拿个玻璃油瓶或陶瓷油壶,有钱人家成斤数打油,没钱人家也可三两五两、半斤八两的打。那年头用的是十六两一斤的秤,但油店里打油一般不用秤称,和酒店、酱园店一样用端子,便当又直观。那个年代流行“紧打油、慢打酒”的行话,油有点浓度,油端子从油缸里端出来,就得赶紧倒进漏斗里。生意人讲诚信,图回头客,连端子外粘着的油都给客户了,你说做生意规矩不规矩?而且上门的都是多年的街坊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见人满脸笑,和气生财。我姑父夏荣华就是这样的老板。生意零碎,忙起来更有他本是祖传出身的父亲聋爹爹打下手。开的是连家店,用不着雇店员伙计。另一间门面,租给人家开银匠店。白天互相通行,打烊就隔断,由旁边的后门通往住宅。我姑父家的住宅是个四合院,前有门楼,中间天井,上下堂屋,厢房连接,玻璃窗扇、罗地板砖,窗明几净,轩敞又气派;房间顶板地板墙板,红木家具,考究又舒适。宅院后身还有个小院直达城河,自家的小码头,吃水用水都很方便,小院建有厨房和库房。
我姑母曹蓆珍上过女子初小,知书达礼,慈祥可亲,操持家务,克勤克俭。她先生了五个女儿,解放后接连着生了两个儿子,有儿有女,夏家心满意足。这样的日子到了1958年肃反运动时期,在工商联学习班上,我姑父因解放前当过保长的历史问题,又将聋爹爹复田倒租的罪算在他头上,结果被法院判了五年有期徒刑,发配到青海农场劳改。时值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又水土不服,不久就客死他乡。我姑母挑起大梁,苦苦支撑夏家门面。在夏家老宅被城镇公社没收,做了城中大队部后,她先搬迁到政府调剂的府前街一处门面住宅,后又搬迁到河巷桥一处小院子,蜗居了二十多年,将几个小表弟妹含辛茹苦抚养成人。
我的大表姐夏素琴早在1951年抗美援朝时就在高邮中学报名参加了革命,在泰州集训后被分配到北京,到刚成立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干部司工作。之后又将二表姐介绍进了新建的北京第一机床厂当工人。她们早早就离开了这个家。大表姐1958年下放到湖南陵澧农村锻炼,正值入党考察期,听到她父亲的遭遇后曾回高邮一次,了解情况后,她最终经受了组织的严格审查和考验,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党的中高级干部。在高邮中学百年校庆纪念册校友录中,大表姐被列为1951届杰出校友。至于我的二表姐和四表妹,她们在北京工作成家,一直未回过高邮。我的另两个表妹和两个表弟都在高邮生活、工作,大表弟一家和他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只可惜府二工程夏家老宅也在拆迁范围之内,我姑母未等到玉带园小区建成就离世了,享年90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