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9:21:06 作者:□ 丁长林 来源:今日高邮
北门大街和南门大街的历史,虽然不相上下,但北门大街在高邮古城之中,是最繁华的商业区。北门大街道路宽度长度、开设店铺的数量和经营项目品种之多,南门大街均难以相比。
高邮解放初期,就有不少政府部门单位设在北门大街,如县粮食局(后为粮管所)、保险公司、百货公司、华纱布公司、糖盐烟酒公司以及高邮唯一一家中国人民银行等。
高邮历史上有名的商号就很多:王万丰酱醋坊,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所产酱醋滋味醇厚,口感纯正。由于地处北门大街繁华地段,“下河码头”商船云集,酱醋坊因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和独特的制作技艺,名闻遐迩。
利农社也是一家有名的酱醋坊。老板叫孙石君,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姑父,曾任县立第五小学和高邮师范校长。他很会经商,既开设酱醋坊,还兼经营农机、建筑、百货商品。《江苏农机大事年表》记载过:民国二十九年(1940)他从上海购进一批3—6马力的柴油机,以每台50石小麦的价格出售,一时轰动邮城。
王万丰和利农社两家酱醋作坊,公私合营后全部并入高邮酱醋厂。
北门大街还有几家有名的药房:亚洲大药房是高邮城独家开设的唯一西药店,创办于民国二十年。老板叫陈伯斋,当年40岁。
在北门大街中段相隔不到百米,还有两家坐东朝西的中药房:一家商号叫福寿堂,一家叫万全堂。两家药材货真价实,均在邮城百姓心中有良好的信誉。
北门大街还有几家全城闻名的美食店:五柳园茶馆,每日早市客座满堂。做出的小笼包子,有肉包、菜包、生饺、五丁、烧卖、千层糕、豆沙包等。其味鲜美,金麻子师傅刀劈的干丝细、软如线。放在笼头上蒸熟过的干丝,加上虾籽,浇上麻油,放上姜丝,趁热一拌,简直说不尽的香、美,茶客赞不绝口。
陈大房饺面店早晚生意也特别红火。他家那纯正的胡椒、虾籽、麻油加在干拌面里,轻轻一拌,其香味令人口水欲滴。陈大房下面在高邮还流传着一句话,叫做“陈大房下面,看人兑汤”,这句话一听起来好像是句不公平对待客户的坏话,其实是赞美服务人员多年下面积累了经验,熟悉客户的需求而采取的操作措施。城上人肚量小,下面时少放点汤,叫干拌,可使顾客感到味美食饱;农村人肚量大,一碗面不够,多放点汤,这样就可吃饱了。“陈大房下面,看人兑汤”这句赞美的话,一直流传至今。
北门大街一人巷头有一家回民饭馆,专营清真食品。早晨供应牛肉汤面、大饼馒头,中午供应饭菜,晚茶出售牛肉锅贴。这家饭馆,是回民聂士财和马老大开设的,颇受回民兄弟欢迎。
北门大街还有两家茶食店,一家叫大吉隆,一家叫老吉隆,这两家所生产的高邮百年传统食品——董糖,自古到今,畅销全国。生产的蛋糕、台酥、大京果,畅销全县四乡八镇。
北门大街不仅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内还有多家工厂,白酒厂、木器厂、鞋帽厂、松花堂印刷厂、陆玉山制笔店等等。这是在其它城市街道中少有的现象。在准提庵巷对面,有一家清代晚期建筑风格的复泰祥制鞋店,解放前曾为梅兰芳等梨园名伶制作朝方云履、彩鞋底靴,名声很大。我父亲就是这家制鞋店老板鲍四爷的徒弟。
以上所介绍的都是北门大街较为有名声的商铺、工厂。这条街上各类中等商铺还有很多,如宏大衣庄,陈元兴油漆店,瑞兰茶叶店,韩大成百货店,乾泰钱庄,乾泰南货店,万花村和天美香粉、头油、绒花店,丁家灯笼店,老正大苇席店,陈光华牙科诊所,苏北照相馆,吴恒大碗店,周家麻绳店,李顺元蛋行,王家鸭毛行等。至于那些较小规模的商铺,还有近百年钱明湖茶炉、豆腐店、铁匠铺、钟表店、金银首饰店等多家小店,就不细说了。
北门大街地处上河大运河码头和下河北澄子河码头之间,南来北往运输货物的船只,在港口装卸货物日夜不息,全靠人力搬运。高邮运输公司在邮城共有四个搬运中队,为了适应北门大街繁忙运输货物的需求,就将二、三、四三个中队和一个小搬运队,设在北门大街,计三百多名搬运工人服务于此,由此可见这条街的运输是多么繁忙。
北门大街还有一处值得特别提到的地方,那就是工人俱乐部。其原先是一座都天庙。解放后,为了活跃和丰富工人文化生活,曾参加过北撤的老干部徐增寿,当时是高邮县第一任工会主席,着手请出庙中的那几尊泥菩萨,让位给工人做俱乐部。当年高邮工人主力军,是一群建筑工人、搬运工人、米厂工人和商店职工。他们参加俱乐部活动非常热情。每到晚间,男女壮年工人,从邮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赶到俱乐部听报告,学文化,学唱歌打腰鼓。俱乐部还经常举办文艺演出,工人自己当演员,演给自己看。那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不知他们唱了多少遍,而且越唱越响亮。
历经百年繁华的北门大街,如今已成为供人游览的风光古迹。许许多多的店铺,已改成了民居。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