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9:21:39 作者:□ 夏家龙 来源:今日高邮
凡是老高邮城里的人,大部分可能都知道城里有个夏家大院,而我就是夏家大院的后裔。
我家老宅,即夏家大院,位于老人武部西侧,上世纪60年代曾经是高邮县招待所。北临城河,现名玉带河,河对岸就是胭脂山,出门向西就是中山路,转向南是四德泉澡堂,往北则是五一食堂和当时繁华的中市口……在我的记忆里,我家共有前后院落两座,前后院正房8间、厢房3间、堂屋、厨房、天井、门楼……南、北、东、西占地约以万计平方米之多,自成一体。住在我家对面路西侧的邻居,也是夏姓人家,名字排行均是“家”字,且平时交往甚密,是否同宗?从未考证,但都称夏家大院。解放前,由于战乱不断,夏家大院也惨遭厄运,1946年曾遭国民党飞机轰炸,致使房屋毁坏严重,在那次轰炸中夏姓邻居的长子还失去了生命。
1958年,高邮兴建万头猪场,那时物资匮乏,住在前院的我三姑老太因年老、孤寡一人,被政府安置去了敬老院,房屋也由政府拆去另作他用,但院落仍在。1960年困难时期,我家正是因为有了大院前后的空地,在上面种植了番瓜、黄豆、玉米、番茄、黄瓜、青菜等蔬菜作物,赖以果腹充饥。母亲每每将瓜菜分送邻里,接济他人。那个年代农村需要大量积肥,而我家因为院子大、菜地多,时常有农村妇女结帮来我家菜地里寻旱草。慈祥的母亲总是那么善良,经常为她们提供茶水和避雨休息方便,为此还结认下不少的干亲,成为趣谈。
要问我的祖上是哪里人,何时从何地迁徙到高邮,说真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一头雾水,但我曾多次从母亲口中得知,我的高祖名叫夏连壁、曾祖夏建鳌、祖父夏善伯,他们和我的父亲夏兴培都是以经商开行、卖京广货为生计的生意人。我家在高邮是有祠堂的。从母亲留给我的4张契约中,大至能看出,光绪年间,我的高祖夏连壁用白银160两,并完税4两8钱,在高邮三垛从卖主翁万康手中买下33亩田产为业。由清政府江南江宁布政司发给布字561号契准至高邮州 (说明其时高邮是以州为建制)并业户收执。到了民国17年5月,我的祖父夏善伯在高邮以白纹银22两,向原房主眭润如购下位于小桥河边南首官院内草住房一宅,经中人、保人签字画十并立下契约为据。民国37年2月,由父亲夏兴培申请,国民党县长张冠球、副县长鲍传简签发了邮城字第01633号土地所有权状,以资确认夏家大院的土地所有权。后来在祖、父辈苦心经营下,夏家大院终得以衍存。
1969年人武部因盖办公楼之需,将我家老宅以原拆原建的形式移迁到造纸厂对面的灰堆巷。在那个年代,名义上是原拆原建,但前后院落都没有了,更谈不上任何补偿,至此夏家大院便不复存在,而成为历史。斗转星移,让我感到惊喜的是,2016年市河风光带改造时,大型墙体浮雕上位置非常精确地标注了夏家大院与胭脂山隔河相望的真实历史地貌。
在夏家大院的旧址上,现已由房屋商开发,建成了数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住宅。我每次路过那里,总是深情地张望这生我养我的地方——夏家大院。
此文并非怀旧,而是对历史史实和文献史料的尊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