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9:44:37 作者:□ 顾伟 来源:今日高邮
陈老师是我在师范的美术老师,虽然他不任教我们,但是给我们代过一段时间的课,所以也可算是我“嫡亲”的老师。师范一别就是二十年,之后就没有联系。最近高邮市承办省级画展,在画展上偶遇陈老师。老师还是记忆中的样子,除了体型略微发胖,多了一些白发,其余没变,精神很好。我开玩笑地说:“陈老师,咱失散多年的师生又相见了。”老师也热情回应:“遇着你,是我今天参加画展最大的收获!”
一周后,我又与老师有了交集。由于工作需要,单位打算举办一次艺术家走进开发区的采风活动,我邀请了市内知名的十几位书画界、摄影界艺术家来开发区参观,积累创作素材,寻找创作灵感,其中就有陈老师。因为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没有经验,心里七上八下的,生怕搞不成功。采风活动中有个环节是书画家现场创作,是我最为纠结的一点。因为自己平时也喜欢搞点创作,所以我了解艺术家的心理,他们大多数是不愿意在闪光灯下进行创作的,更愿意在自己的书房中静静地完成自己的作品。这种出于宣传目的的笔会多少都有一些作秀的成分,但是从政府角度我又希望艺术家们能留下一些墨宝,活动也显得热闹一些,所以有点左右为难。另外,如果请他们现场创作,要不要给润笔费?给多少呢?给少了艺术家们会不会不高兴?正在踌躇不定的时候,陈老师发来一条微信:“顾伟,明天的活动需要带作画工具吗?”一时间我如释重负,赶紧回了一条信息:“我们准备了笔墨纸砚,如您觉得用自己的合适也可自带工具。”一块石头落地了。轻松之余,我更多的是感动。这样一位全国知名的大家,一点架子都没有,放下身段鼎力支持我这个后生的工作,真是难能可贵。
第二天采风活动顺利进行,书画交流环节,老师二话没说,从他那熟悉的旧帆布袋子中取出作画工具,认真地画起来,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与会的其他书画家在他的带领下,也纷纷欣然提笔,留下墨宝。活动间隙,老师还关切地问起我家庭情况和工作近况,我也如实地向老师汇报。我在台上发言时,老师一直微笑注视着我,我知道他的微笑除了是一种肯定,更多的是一份鼓励。
老师的平和、谦逊,在书画圈中其实并不多见,更难得的是他把这份平和、谦逊保持了这么多年。
记得当年在师范上学那会儿,我们最喜欢看老师的漫画作品。每次校报《浅草报》一拿到手,首先就是翻看书画专版,找老师的作品。对于他在课堂上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的漫画形象,更是觉得很神奇。陈老师当时是学校美术教研组长,但当年的高邮师范藏龙卧虎,有不少教师才华横溢,他们对于陈老师并不服气。或许是文人相轻,有的教师对于陈老师的作品很不以为然,甚而有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评价他的作品是“不入流的”“不是艺术”“给三岁小孩看的”云云,言语中透露着不齿与鄙夷。老师对此当然有所耳闻,但都淡然一笑,仍然乐呵呵地教着他的学生,画着他的漫画。多年以后,老师早已经是桃李满天下的漫画大家,他的学生当中有些都已经是美术界响当当的人物了,但老师仍然在默默地耕耘,没有一刻停止他的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
三年前,我从教育岗位转而从事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基层文化也积累了一些感悟,我深知对于广大群众而言,艺术不但需要“阳春白雪”,更需要“下里巴人”。谁说高大上的油画、山水画是艺术,漫画、儿童画就不是艺术呢?油画固然很好,但漫画也很有用啊!不同艺术的受众不同,层次不论高低。对于底层老百姓而言,油画他们不一定看得懂,但是一幅漫画放在他面前,他一看就乐了,不但乐了,而且能悟出一些道理。就像我们搞演出,搞“送戏下乡”,我们都是送接地气的地方戏,试想你送一台“高大上”的歌剧到村里去,会有多少观众?高雅艺术有它的市场,但那主要是艺术家群体,对于基层群众而言,艺术产品能被他们接受的第一要素是:看得懂。看得懂,才能实现艺术对民众的教化功能。现在谈“以文化人”,就是要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教化,从而实现我们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所以像老师这样的艺术家正是老百姓所需要的。
老师的高风亮节、平易近人,给予他的学生们无尽的精神财富。虽然老师身材不高,却似一座灯塔,为迷雾中失去航向的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