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有些冷让人怀念

2020-10-26 20:44:28    作者:□ 朱静波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1月成史上最热1月,南极气温首破20度。”看到这条新闻,我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今年的冬天的确不冷,更准确地说,已经有好几年都没有感受到从前那样彻骨的冷了。

家乡的冬天最冷在零下四五度左右。先前每年过冬,总是先铺上褥子,再铺上电热毯,摆好厚厚的棉被,最后再盖上一层毯子或薄一些的棉被作“封被”,这样躺下来前胸和后背才不至于着凉。脱下的毛衣或秋裤要放在封被与棉被之间的夹层里,这样第二天起床才有穿衣的勇气。

白天,整个床及其四周的空间似乎都散发着幽幽的蓝光,午后想小憩一会儿的人先得在心里合计一下:比起焐热被窝的时间,睡多久才划算?

如今电热毯弃置多年,今年若加盖一床封被就会出汗,我才终于察觉到从前听来颇为遥远的“气候变化”。

我在外上学偶尔会打电话回来,通常是爷爷接:“吃过了吗?”“吃过了!”“有事吗?”“没事,就问问你。”“哦!”然后电话已经到了奶奶手里:“吃过了吗?”“吃过了!”“有什么事呀?”“没事!问问你呀!”

寒假回到老家,奶奶做的第一件事,总是从柜子里找出爸爸或大伯年轻时穿过的线裤要我换上。当然,倔强的我是不肯穿的。为了转移注意力,我立马打报告说,姐姐连秋裤都不穿呢。奶奶便会生气地跺脚慨叹一番。

有一回姐姐穿了破洞裤回来,第二天那裤子上的许多洞竟被奶奶缝好了,并念叨着:“小孩在外面好可怜,还穿透风的裤子。”临走时,奶奶塞给姐姐一卷钱,让她买裤子:“别舍不得。”

小时候在老屋,屋外寒冷,每次做饭生火我和姐姐都要抢着往灶膛里添柴取暖。大人们觉得衣服容易脏,我们就觉得那爆裂的“哔剥”声很好听。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泡脚。春节最冷的时候,我们会用一个硕大的铁盆一起泡脚,铁盆旁放着炭炉上刚烧开的水壶。往往是我和姐姐先泡,但我们总很不情愿,因为最先泡的水最烫,我们试探着碰一碰水就缩回脚。这时爸爸和大伯就会伸出他们的大脚丫子把我们的脚踩到水里,烫得我们哇哇大叫却怎么使劲都拽不出来。爷爷奶奶在一旁看着眯眯笑,我们泡完了他们接着泡。

奶奶是去年11月走的,因为车祸。

有关葬礼的回忆仅剩一个“冷”字,是熟悉的渗入骨髓的久违的寒冷——打开水龙头会被水刺痛到不敢洗手,坐在家里不动会止不住地颤抖,说出的话语仿佛会随呵出的气冻结在空气里。这冷和具体的气温并没有什么关系,倒和心情有关。

送葬那天是一个晴天,我走在队伍最前面,只感到两耳被风剜去,手指也逐渐红紫而僵硬起来,想到以前也是这样的天气,耳廓上会长起冻疮、结成硬痂,奶奶粗糙的手会捂住它们,轻轻摩挲着……

温度的变化总是缓慢的,世间的变化却只在旦夕之间。南极的浮冰,澳洲的大火,非洲的蝗灾,湖北的疫情……奶奶的离去……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但有些人还是没有变的,多年的习惯在他们身上仿佛从未消减。

爷爷是个清瘦的老人,但一到冬天就迅速“发福”起来——他穿着秋衣、毛衣、马甲、棉衣,此外还要再添一件棉外套。他仍垫着电热毯,有时再开上取暖器(空调舍不得开)。

爷爷爱走动,今年却因为疫情困在家里,他喜欢在院子里边晒着太阳边做捕黄鳝用的笼子。看着爷爷的皮帽泛着太阳的金光,心想再过些年自己是不是也要成为那不知“冰”为何物的小虫了,而曾经几层棉被压在身上的分量是多么令人安心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