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周在永在

2020-10-26 20:44:50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周在,我青少年时的伙伴,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虽然我俩同一年出生,他生于年头,属虎,我生于年尾,属兔。我们相识于解放前夕,我上城中小学三年级,他高我一届。195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我记得此前,高邮考入清华的,有中山路仲家刻字店的徐长林。那时,高邮人能考上清华的寥若晨星。

苦难出人才。周在,家原住东井巷,后迁入胭脂山西侧一个高坡台上,大门朝西,小小两间。他告诉我,其父在日寇侵占兴化时,中流弹而亡。本有父亲做中学教师,收入尚可,从此,周在家一贫如洗,其大姐出嫁,家中还有二姐、两个哥哥,生活的重担落在其母(文盲)柔弱的肩上。我去过他家,见过大妈,只见她一双手整天浆洗,因常用肥皂、石碱,已变得发白。听周在说,除了为人浆洗缝补外,还出租棉被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在城中小学上二年级,因交不起学费被老师从教室赶了出来,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个邻居提醒她:“听说校长是你丈夫的学生。”这一找果真见效,校长一张小纸条免除了全部学费,直至解放。此后,周在早我一年进高邮中学,因我姨母家与他家是近邻,我常到他家玩,他或在看杂书,或谈他要做一名工程师的愿景。

玩伴真朋友。从小在一起长大的玩伴,没有虚情假意,只是真心实意。1957年暑假,他约我和家住玉带河畔的沈兴麟、贾玉波、朱桂林等人,聚会在玉带河边夏隆庆老师家附近一棵大柳树下。他十分高兴地告诉我们,他考上了清华大学(他高中是在淮阴上的)。他要我们猜,考大学语文就是一篇作文,作文是什么题目?我们猜不出。他说:“是《我的母亲》。这对我来说是太好写了。我父亲死后,母亲好不容易将我们拉大成人,我的两个哥哥都大学毕业,容易吗!”他让我们分享喜悦。同样喜悦的是沈兴麟、朱桂林,记得他们已从南京建工学校等学校毕业,将会走向全国,当“地球雕刻家”。沈兴麟男中音极好,旋即唱起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们一起拍掌应和,连树上的蝉也“知了、知了”地附和着。周在鼓励正在养病的我:“多看一些书,将来你可考一所文科大学。”

忠心报效党。周在还有一句话始终回荡心头:“如果不是解放,不是学校给我助学金,母亲再苦再累也没有用。毛主席和共产党比母亲更伟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话。”他的两个哥哥大学毕业后,都是农业植保专家。周在上大学曾回邮度假,谈起他的专业老师、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以及自己刻苦学习,一定不负党和政府的瞩望。也希望我沉在农村,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此后,听说他从事的工作与五年学的专业极为对口,在上海市华东管理局下属的一个单位工作,解决了闸北发电厂13号炉(240吨/时,当时全国国产最大的一台锅炉)自动给水系统多年未解决的难题。此后,上海“五好职工”、高级工程师、纺织工业部下属单位高级工程师的高评委等荣誉,连绵而至,实至名归。据同学说,他后来在无锡纺织机械研究所工作,直至退休。

近日,同学谈起他,我便通过在无锡的女儿打听他的下落,得到的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他已于前几年病逝。我颇有“虎死兔悲”之感。我只能以一句话作为祈祷:周在永在!一个人能为事业、为党为祖国尽心尽力,他将永在!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