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20:39:18 作者:□ 姜善海 来源:今日高邮
香火源于古代的傩。傩,原是民间祈神逐疫驱邪的祭祀舞蹈,李斗《扬州画舫录》说“傩在平时,谓之香火”。唐贞观时封乡人傩为“逐疫户”,北宋末被称香火。香火有坛坊,各坊按划定区域承揽做会业务,互不侵犯。香火会上唱香火戏,今日的扬剧,便是源于香火戏。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四的永安“会期”,是沿袭旧时的都天会、商户“会”而来的。都天会是为祈求都天菩萨下界驱除疫病、保民安康,而请出永安大悲寺的都天菩萨巡街。各业商户“会”,其实就是今日的商品交易会。大人们赶会,是为添置各式农具、用物,小孩子赶会,是为看都天菩萨巡街,看大把戏、香火戏,吃荸荠、烂藕。都天巡街,旗旆伞盖、金瓜斧钺,人头攒动、不见首尾。会期两日,街上人流摩肩接踵,河里帆樯林立、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常。
夏收夏种后,新麦进仓,秧苗吐翠,村庄人家为祈求丰收,多有举办青苗会者。那年前庄吕家垛办青苗会,会坛设在庄前打谷场上。场上高竖龙凤彩旗,人们围在坛场四周,小孩则爬上草堆、树杈或是骑在大人的肩上,看文香火诵祭词、唱神书,看武香火跑方、三上吊、上刀山、爬高竿、蹿刀圈、翻吊毛(从几张垒着的大桌上翻身落地),看他们从永安西南磙子庄请来的客师香火玩石磙子——单臂竖起石磙子,弯腰抱石磙子离地,肩扛石磙子跑圈,看一香火仰卧地上,让石磙子从其足部滚至胸前,再滚回地上,看香火去做会各户“打扫”,散发小彩旗——户家门前置一小碗,碗内水中放有铜钱数枚,碗口置竹筷一双或柳枝两根,门内备活公鸡一只,一腰系黑裙、执九铃刀(刀背九环)的香火来到户家,在家前屋后、牛栏猪舍来回蹿跳、持刀挥舞,作驱邪逐鬼势毕,抓起活公鸡,咬破鸡嗓,遍洒鸡血,取过竹筷或柳枝,置门槛或膀上,一刀砍为两段。跟来的香火在户家门口两面墙上用石灰水写上硕大的“人口、太平”四字,主家燃放鞭炮,以示已经驱散疫病邪鬼,从此大吉大利。所散五色小旗,遍插做会人家稻田之中,说是以此驱除禾苗病虫,便可确保丰收无虞了。
农历七月十五,古称盂兰盆节,又称中元节。有水边人家做盂兰会,请来香火祈神禳鬼,也有请来和尚道士诵经,放利孤焰口,其意都在祭奠无依无靠的孤魂野鬼(谓之斋孤)、祈禳水中恶死之鬼。人们在河岸烧纸钱,在水上放河灯。暮色四合,纸火明灭,河灯烛光摇曳,缓缓漂流,绵延数里。
香火所做之会名目繁多。香火会或白天或晚上,都要唱一两出或两三出香火小戏。香火戏有文戏、武戏两种,人物不多,一人多角,甚或男充女角。曲调亦少,唱腔变化不大,多为粗犷、高亢、豪放、明亮之音。锣鼓器乐亦多为铿锵之声。至今未能忘怀的戏名有“陈世美不认前妻”“朱买臣休妻”“武松杀嫂”“吴汉杀妻”“樊梨花”“郑巧娇”“十把穿金扇”“孟姜女哭倒长城”“刘全进瓜”“魏征斩老龙”“狸猫换太子”等等。清末民初以来,维扬大班(大开口)、维扬花鼓(小开口)与维扬清曲融合发展,而有了今日的扬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