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北门三笑

2020-11-08 17:22:34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一切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发生了什么呢?北门通了自来水了。几乎家家户户都刚安装了自来水龙头。轻轻一拧,自来水哗哗地流了出来。北门笑了。

我的记忆里,北门人在那段时间,似乎连笑了三回。整个北门都洋溢着节日的氛围。

第一次笑是北门通电了。时间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电,改变了北门人的生活。以前,人们都是用煤油罩子灯。灯罩是玻璃的,葫芦形状。每隔几天就要拿下来擦一擦,擦得雪亮雪亮的。每到晚上,街上便是漆黑一片。只有熏烧摊上的汽油灯亮闪闪的,发出吱吱的声音,成为一景。普通的居民家庭往往是一盏小煤油灯,灯光如豆,有些幽暗。后来,听说要通电了,大街上树起了电杆,发电厂的工人忙着拉线、架线,大街的中心每隔百米挂起了高高的路灯。

终于在一个夏日的傍晚,街上的路灯一下子突然亮了起来。人们一片欢呼,几乎所有的人都走出了家门,站在大街上看。路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异常兴奋,相互交谈。有的在灯下下棋,打扑克,唱样板戏。晚风习习,各种飞虫蜂拥而至,围绕着路灯乱飞。其中有许多是青色的蚂蚱,它们刚从周边的树丛和田野中来,在灯下疯狂聚会。有聪明人立即回来放出了家养的鸡儿,鸡儿乐坏了,大快朵颐。从此,有些人家干脆白天不喂鸡食了,晚上放出来吃活食。据说,鸡儿生出来的蛋又大又好吃。

北门大街的晚上亮如白昼。每个居民家庭也装上了电灯。那时都是白炽灯泡,普遍的是15瓦,还有20瓦的。开关是拉线的,一拉灯亮,又一拉灯熄。有些人家装不起两盏灯,便在墙上打个洞,灯泡挂在中间,两边都可照明。大部分人家是几户共用一个电表,每个月的电费各自分摊。电灯极大地改变了北门人的生活质态,有老人叹曰,有了电灯,多活了一生。其意是一天抵两天。

第二次笑是家家通上了广播。这是广播史上的一次大的飞跃,也是北门人文化生活的一次质的提升。装广播是政府主导的,每家每户都必须安装。似乎只要缴上购置小广播喇叭的成本费,其它都是免费的。当时安装的都是最普通型的,还带拉线开关。我特地查阅了《高邮县志》,时间是1970年。

小广播带来了许多乐趣。不仅可收听本地新闻,还可收听省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是每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和每晚的各地新闻联播,为人们打开了了解本地和全国的窗口。广播甚至还代替了闹钟,每天清晨5:30,广播就会准时响起来。小广播播出时间较长,还可听到高邮民歌、扬剧、样版戏等等。我至今仍记得小广播播放的高邮西北乡的民歌,还有插秧歌,调子拉得很长。每晚九晚结束,结束时还特意播报播音员的名字和北京时间。听熟了的名字是李志敏、李娟、邵奇波。后来,还有夏素兰等。由于线路设施简单,一次雷暴过后,小广播被打坏不少。记得我家的小广播在雷暴后发出嗡嗡的电流声,很响,刺耳。尽管如此,人们是喜欢小广播的。北门人的欢笑是由内心迸发出来的心声。

第三次笑就是前面提到的通自来水。在此前,北门人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大运河,一是井水。家家户户都有大水缸。有时一两天就要到大运河去挑水。那时去大运河的小路很多,河坎崎岖,一般都是乱石铺垫。我每次挑水都异常小心,从陡坡下来,东摇西晃。过了坎后,穿小巷,上大路,然后到家。倒入大水缸,放一些明矾用以沉淀水中杂质。没有劳动力的人家,请人挑水,二分钟一担水,倒也算方便。那时,可用的水井还不少。用小水捅从井里拎上来,慢慢盛满大桶,挑回去。由于绳子破损,小桶常常掉到井里,还要用自制的铁钩绑在竹梢上下井去捞桶。有时连降暴雨,井水还会漫出来。如果是大旱,则井水枯落。井水由于含盐高,有些咸,不太可口。还是大运河的水好吃好用。

自来水改变了这种生活状态。以前,人们饮水得不到保障。洗菜、淘米、洗衣要么去大运河边,要么去井栏旁。有了自来水,极大地方便了一切。北门人在家里龙头一开,清水哗哗,乐得合不拢嘴,直喊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北门的三笑,当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一个窗口,也是北门人共同的美好记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