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夏涛《远去的歌声》序

2020-11-08 17:22:57    作者:□ 夏咏    来源:今日高邮

接到涛哥电话:“我出了一本书,民歌集和一部剧本,你看是否方便帮我写个序?”对于涛哥的请求,我没有拒绝的理由,我说:“我可以啊!只要你觉得可以!”其实从接他电话后我心里就打鼓,我是觉得我还不够资格,他应该有个更好的人帮他写序。我就是一个电影导演,文学上比我强的作家、评论家太多了。

随着看他的作品愈加深入,这个观念愈加强烈,我一直在想,谁来写序合适?我想到了一个作家——毕飞宇,他可能是最合适的。他的家乡兴化,离我们家乡横泾也就十几公里,真正同一方水土的人,而且他的作品写得最好的、让他声名鹊起的也是里下河题材,《玉米》《平原》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意义等同于莫言笔下的高密。我和毕飞宇有过联系,他也很有家乡情感,得知我是高邮横泾人,就让我从他的小说里随便挑,为此我还特地去了趟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买了他的五本小说集,有城市题材有爱情题材,但看来看去还是喜欢他的里下河题材的小说《玉米》,我有强烈的想拍成电影的愿望。不是因为我也是里下河地区的人,而是里下河的水土、里下河的人物赋予了这部小说强烈的现实质感,以及穿透人心的文学力量。

中国优秀作家的小说,我几乎都拜读过。我看他们的小说比较功利,就是看适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我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就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短篇小说《证书》,著名作家莫言先生的中篇小说《司令的女人》也给了我很强的创作冲动,为此我特地拜访莫言先生,莫言先生慨然赠送了他的小说集。我从事创作二十年来,看了无数小说,但也就这几位作家的这几部小说令我无法释怀。毕竟按拍电影的要求,提标准容易,写作却是不容易的。正如我在中影策划部工作时,全国无数人投递剧本,但几乎都是石沉大海。不是我们不看,而是确实写作是很难的事,爱好离达到要求还有很长的路,有的人可能贡献一生也未必如愿,这也是创作的残酷性。

夏涛兄是作家,热爱文艺,2007年左右,我回乡时他提出想写剧本,我说可以试试。当时我也没以为意,毕竟看过太多写作不成功的例子,送给我看的剧本很多,几乎都不行。过了不多久,他把剧本发给我,我一气呵成地看完,并被其内容气质深深打动,这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剧本了。我以为《远去的歌声》比原名《乡村旧事》更有力量,更富诗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毕飞宇能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靠的是他笔下的里下河,他突破了同样写里下河的汪曾祺。汪曾祺笔下的里下河是疏离于现实的,具有浓郁的文人意味,这也是一种作家心境、作家个人风格的体现,而毕飞宇笔下的里下河直击现实,在里下河农村生活的经验让他的笔触犀利,如同冬天里下河的冰水一样寒冷彻骨。毕飞宇成功突围了汪曾祺的里下河叙事。

那么同样写里下河的夏涛如何突围?我认为民歌融入叙事,对提升作品气质会发挥极大作用。夏涛对于里下河人物的塑造、里下河的叙事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表现时期不一样,毕飞宇的里下河时期在文革前后,夏涛的里下河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毕飞宇讲的是政治对人的冲击,夏涛讲的是时代变迁对人命运的裹挟。夏涛对于里下河人物的刻画质朴生动,福林的懦弱愚昧麻木,典型的阿Q人格,对社会上比他强的人他懦弱不敢言,甚至于连一个生产队长他也不敢反抗,但他却疯狂地殴打他的瞎眼老婆,强按牛头淹死不会说话的水牛。福林这一人物是中国人人格的缩影,鲁迅一直呼吁的就是如何改造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阿Q人格特征,这一人物的塑造提升了作品形而上的高度,它使得剧本突破里下河而进入更广泛的领域。 剧本还着重塑造了另外三个命运悲惨的人物——母亲红英,女儿兰锁,儿子小平。红英,年轻时很漂亮,和村里的高中生张罐子相爱,红英父母嫌弃张罐子家穷,坚决不允,并要给红英包办婚姻,红英与张罐子喝农药殉情,张罐子去世,红英得救却瞎了眼睛,活了下来的红英因此过上了生不如死的日子,被父母强嫁给聋人福林,并因眼瞎遭人多次强暴,也因此遭到福林多次毒打。红英会唱民歌,正是民歌给她聊以安慰,艰难地活下去。红英这一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作家对那个年代农村父母包办婚姻的痛斥,也体现了作家对青年男女勇敢追求爱情的深深同情、惋惜,令人动容。兰锁和小平是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青年人,与绝大多数文艺作品表现成功者不同,作家理性地告诉我们农村青年的艰难处境,这也体现了作家深沉的人文情怀,成功者总是少数,更多的是艰难谋生的人。文艺作品当然是极致的表现,兰锁、小平都有强烈的摆脱自己命运的愿望,最终却不敌命运捉弄双双去世。底层人民求生的艰难,不下基层的人是很难想象的,他们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作家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里下河人民更是美好的,正如作品里塑造的巧龙妈妈,她无怨无悔地关心帮助着福林一家,特别是对盲人红英,巧龙妈妈善良而富有正义感,看到她,我总会想起我记忆中家乡很多人亲切的面容,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对故乡饱含深情的原因。夏涛就是我印象中这种人,2005年我回家乡拍电影《证书》,他像过节一样为我的事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他可能高兴的是,横泾这个小地方文艺创作后继有人。确实,我走上这条路或多或少也受了他的影响。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意外读到一篇短小说,那是夏涛在《农民日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我也通过阅读夏涛的小说知晓了,如何文学地描述我们印象中的家乡和印象中的人,如何提炼概括出鲜明的特点,就此文艺的种子在我心里萌芽了。

每次回家乡,我必定要拜访的人一定是夏涛兄。这几年他埋头做高邮民歌整理搜集,收获颇丰。不了解他的人会觉得他是靠搞民歌来混名声,但是你如果知晓他的人生轨迹,就知道他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当然想要有名,这是激励我们人类向前进步的动力,但是他不是这么简单的人,他有一副热心肠,他早已抛却个人的得失,行走乡村搜集民歌,2007年他还带着原生态的高邮民歌走进央视,这对于他来讲就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夏涛耕耘于里下河,地方虽小却也代表传承了的中国士大夫人文精神,他身体力行的人文品格尤其值得我永远学习。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