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阳山石碑随想

2020-11-26 20:14:16    作者:□ 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碑,是在上面刻了文字或图画的石头,竖立起来,作某种宣示或纪念之用。碑和碑文,随着主人身份、地位的不同或场所、事情重要程度的不同,而尊贵,而显赫,而被现代人作为文物保护敬供起来。

皇陵墓地,碑石多见。碑座驮着碑身,碑身顶着碑冠,碑身上的碑文向天下昭告着祖先的功德,身份越是显赫,石碑愈是高大壮观。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就有一块高大恢弘的无字碑,向后世显示着她的无上尊贵与威严,可碑上无字,却是个谜。

南京现有两大石碑:一为中山王徐达的神道碑,碑高8.95米,碑文由洪武皇帝朱元璋亲自撰写(皇帝为臣子亲撰碑文,了得!)。一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徳碑(朱元璋神道碑),碑高8.78米。为什么洪武皇帝的神道碑比徐达的碑矮近二十厘米,这也是个谜。驮碑身的龟趺高2.08米,碑文由他儿子永乐皇帝朱棣亲自撰写,详述洪武皇帝一生功徳,文言文,洋洋2746字,信息量可谓大矣,难以说尽洪武皇帝的丰功伟绩。该碑是朱棣所立,还是孙儿朱允玟即位后所立(如是,为什么由朱棣撰写碑文?),还是洪武皇帝在位时已定好,包括碑文、形制?

朱棣,大明第三位皇帝,被洪武皇帝朱元璋封燕王于燕京(北京)。1398年朱元璋驾崩后,孙子(皇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玟即皇帝位,朱棣不满侄儿皇帝的削藩政策,借清君侧之名,从北京一路打到南京,1402年夺得帝位,为永乐皇帝。为证明自己皇位的正统,于是,永乐皇帝朱棣要为父亲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立神功圣徳碑。为开国皇帝、自己的父亲立碑,无可厚非,偏偏永乐皇帝要为父亲搞个天下第一碑,于是就又有了现今江宁区汤山镇的阳山碑材明文化村风景区。这大概是永乐皇帝始料未及的。

阳山采石场有悠久的采石历史,朱棣要为父亲朱元璋立的神功圣徳碑的石材就在这里采集。这个天下第一碑有多大呢?景区内的说明作了详细的介绍:碑身高25米,宽9.8米,厚4米,重2617吨;碑座高8.59米,宽11.64米,厚23.3米,重6198吨;碑冠高6米,宽11.74米,厚4.6米,重862吨;石碑总高39.59米,总重9677吨。这组数据告诉我们,总高相当于住宅楼13层左右的楼高,真是天下第一。当然,碑材成碑,还须凿去并打磨掉好些边角,那大概是要在竖碑的现场操作的。采集原始碑材是一个怎样的工程?那场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同样是景区说明告诉了我们。当时这里有劳工千余人(囚徒、工匠),据说工匠们累死、摔死或因完不成任务被杀、自杀者,先后达3000人之多。因碑材山脚下不断增加的劳工死亡的新坟头,附近村庄被称为坟头村。300多天,工匠们一凿一凿地敲打,巨大的碑材渐成雏形,我们现在看到的石材多处仍与山体相连,全部完工的工作量很大。

工程之艰巨,官府之苛责,有诗为证,“诏书切责下欧刀,工匠虞衡井中死”(袁枚《洪武大石碑歌》),描写了工匠、官员因完不成任务被处死、投井自杀的惨状。

如此巨大的体量,即便碑材凿成了,当时条件下的运输也是不可能的(就是现在,这么大这么重的石料,能运走么?),有诗为证,“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袁枚《洪武大石碑歌》),又有民谣说,“东也留,西也留,神仙也摇头;若要碑搬家,除非山能走”。碑材体量之大之重,使之无法运输,碑材成不了碑,永远成了材,沉睡阳山六百年。既有今日,怎么就想不到当初?朱棣皇帝是聪明人,这其中的规划、运作,竟如此草率?他的近臣谋士竟无人进言?然而,这决策的草率是以若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在统治阶级的眼中,百姓的生命竟如蚁蝼一般。在“万岁”的金口玉言面前,百姓的人性关怀只是块遮羞布,这是失去监督的权力脱不了的窠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政者不能心血来潮,为所欲为,想怎样就怎样,不能再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荒谬。这大概是阳山碑材,洪武皇帝未竟的神功圣徳碑给我们的启示吧。

在阳山碑材这个国家级四A风景区内,观看时,无意中发现在江苏省女书法家孙晓云书写的“阳山问碑”四字碑背面,有一段关于碑材的文字说明,碑“若竖立总高约七十八米,总重约三点一万吨”,这与前面所写景区内碑材前的说明有误,两种说法的标准各是什么?又,景区内镌刻的袁枚《洪武大石碑歌》中一句“一拳顽石敢如些”与景区大门左侧墙壁上的袁枚同诗句有讹,墙壁上诗句为“一拳玩石敢如此”,两句诗,几处不同,四A景点,竟无人把关文字,如此儿戏,实在贻笑大方!这是六百多年后现代文明人留下的笑话(当然是可以更改的)。

又想到,咱高邮今年新展的汪曾祺纪念馆,展厅内某展牌上有一句《沙家滨》智斗的台词为“来得都是客”,变“的”为“得”。笔者曾于初展时向服务台工作小姐反映,并说汪曾祺先生是搞文字的,他大概不会同意有这样的小误。工作小姐郑重记下,还翻出布展时的文字原稿,上面的确是“的”,说要向上反映。时过数月,至今未改,不知何故,是在考验参观者的细心与智商么?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