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王家渡口

2020-11-26 20:14:55    作者:□ 王庆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老家王家墩子,位于邮城东南方向四十里外。墩子依河而建,西坎下就是张叶沟。张叶沟也叫大泾沟,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我的先人大概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从高邮车逻镇的双王庄迁居于此。先人们主业是种地,副业是摆渡,故墩子亦称王家渡口。

解放前,王家渡口在方圆几十里是有些名气的。那时候,现扬州市江都区的永安、东汇和樊川三镇尚在高邮治下,王家渡口是连接邮城和以上东南三镇的其中一条重要通道。时至今天,王家墩西北方向的车逻、武安和东南方向的永安、樊川等镇健在的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提起王家渡口,多数人仍然记得。

从祖辈们的口述中得知,王家渡口也是一处抗战遗址。小时候听我奶奶说,王家渡口曾驻扎过一船的新四军。为了避免暴露目标,新四军把他们的木船拖进河边的芦苇丛里隐蔽。或许,正因为是邮城通往东南诸镇的一个重要渡口,日本人没有理由不知道,故而王家墩曾遭日机袭击。我爷爷舍不得晒在外面的一条新棉被,担心被机枪扫破,便跑出去收,不料空中一梭子子弹射来,吓得爷爷头顶棉被钻进了边上的草垛,这才捡回一条命。对此,我的三奶奶也曾说过,爷爷的冒险吓得她们汪汪大哭,她骂道:“老二(我爷爷排行老二)呀,你真是个夯怂(即又蠢又犟的人),不要命了?”

新四军船头上正在玩耍的一位小男孩,大概七八岁,在这次空袭中不幸遇难。奶奶说,小男孩是新四军队伍里的随队子女,遇难时身着一件红上衣。爷爷捐出一条草席,裹起小男孩的遗体,帮忙埋在了王家墩前方的圩堤上。解放前后的那些年,小男孩的父母几乎每年来祭扫。人民公社化以后,他们没再来过。小男孩的坟头在后来的水田改造中平掉了。小男孩的父母是何方革命前辈,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现已无从考证了。

三奶奶还说过,新四军撤离王家渡口时,曾对墩子上的人有过交待:如果东洋兵来了,家里有吃的东西,就尽量提供一些,保命要紧;如果他们说什么,你们只顾摇头就行。

不久,鬼子来扫荡了。三奶奶说,几个东洋兵挎着长枪闯进屋来,叽哩咕噜地说了一通,像是在询问什么。三奶奶吓得直摇头,颤抖着端出半锅米饭。幸运的是,这几个东洋兵倒也没在王家墩生事,吃完就走了。百米开外的后墩上的一位李家奶奶就没这么幸运了,她生前说过,东洋兵捆绑了她老两口,抢走几担稻谷。

后来,我在1990年版《高邮县志》里无意中查证到老人们所言属实。该志在第十五篇《军事战事日伪军罪行》里详细记载:“民国29年6月17日,日军至八桥、张庄烧杀抢掠,先在八桥、北刘庄、李家墩等村庄烧毁350多户房屋,杀害10多人。”八桥即今卸甲镇八桥社区;北刘庄即今八桥社区正北方向的吴赵村;北刘庄沿张叶沟向北五六里处,即为李家墩。李家墩是我们的生产队,由李家墩、周家墩和我们的王家墩合一而成,因三墩紧连,又因李姓规模稍大,故此三墩百年多来对外一直统称李家墩,至今未曾改名。综上可见,日军是乘水路,沿张叶沟一路扫荡过来的。

我的大伯父出生于1938年,据他生前讲,我爷爷在世时有一双黄色的翻毛皮靴,是日本兵送的。一生穷苦的爷爷格外爱护这双军靴,一直穿到他死于1960年的大饥荒。爷爷居然接受过日军的馈赠,莫非有汉奸行为?其实大可不必多想,正如开茶馆的阿庆嫂有言:“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摆渡的小营生,甭管是谁,过河给钱,天经地义。爷爷摆渡时,大概是和某个常来常往的日本兵有些熟络了,日本兵一时兴起,随手的赏赐而已。事实上,我老王家世代贫农,穷得叮当响,从没有子弟参加过汪伪和国军,相反,我的大爷爷参加了新四军,后于1945年宝应县安丰战斗中壮烈牺牲,成为抗日烈士。

大爷爷的儿子,即我的一位80多岁的堂伯父五六年前还对我说过,他小时候亲眼见到王家墩架过机枪,枪口朝着河面和对岸。至于是哪一方的军队,文盲的堂伯说不清楚。我想,无非是日、伪、顽、共这四方,但无论是哪一方,都说明王家渡口是当年各方军事力量争相把持的一个重要渡口。遗憾的是,堂伯父前年去世了,如今能够记得抗战中的王家渡口的人已经很难再有了。

我的父亲和二伯父都出生于抗战胜利后,他们记忆中的王家渡口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了。父辈口中的王家渡口只是一个补贴家用的小营生,没有了祖辈口中的惊心动魄。解放后,东南三镇划归江都县,过河的人少了许多。父亲说,那时候,我的姑妈掌篙撑船,他和二伯在船头收钱,渡资随意,以两分钱居多,个别阔绰的会给五分,也有小商小贩以实物相抵渡资,如卖烧饼的会给一只黄烧饼,贩禽蛋的会给一只鸡蛋。

人民公社化以后,大概是由于政府不让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加之公路和桥梁的陆续兴建,王家渡口正式停摆,至今已逾六十多年。

王家渡口虽然不复存在,但其影响力仍延续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缘于渔民。父辈们说,每年农历九月十七日,是渔民们的“七公会”,他们从附近各河道摇着桨汇集到远近闻名的王家渡口,升香燃烛,祭祀他们心目中神圣的“七公大王”,场面恢弘。后来,随着新中国渔业合作社的兴起,渔民陆续上岸定居,现如今王家渡口附近的水域,渔民消失殆尽。“王家渡口”这一地理名词,彻底掩埋于历史的尘封中。

最近这段时间,我仔细翻阅了《【民国】三续高邮州志》、1990年版《高邮县志》等资料,遗憾的是,这些资料里并未有对王家渡口的任何记载。《【民国】三续高邮州志》里只记录了若干公渡,而对境内农渡一概未提;1990年版《高邮县志》只笼统地介绍:“清末、民国年间,全县共有渡口31处,其中运河渡口3处,湖西渡口7处,运东渡口21处。”这31处并未说明只是公渡,它含不含农渡呢?张叶沟是高邮南片地区仅次于三阳河的一条由北向南的重要水上通道,且王家渡口又是清末、民国年间邮城通往东南三镇的其中一条捷径,它会不会在志书里提到的“运东渡口21处”里呢?

王家渡口占地利之优,曾经过往军、政、商、客无数,祖上的一叶小舟到底承载过多少悲欢离合?面对如今杂草丛生的渡口遗址,它留给王家后人的只是一片荒芜。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