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21:05:17 作者:□ 王俊坤 来源:今日高邮
原先称孝义东铺,后称人民路。近年来又恢复成为东大街。
东大街全长大约一公里多一点。西从北门大街丁字路口起,东至文游北路。这里属于老城区,虽然有一些拆迁改造,但总体的风貌基本完整,也是能反映高邮街区历史文化、市井烟火的重要区域。东大街近年来声名鹊起,主要得益于汪曾祺先生的一支笔。他写活了东大街的风土人情,体现出浓浓的爱乡情怀,以至于东大街的名气超越了厚重的北门大街和南门大街。草巷口、大淖成为一种文学符号和记忆,颇有一点知名度。
严格地说,东大街是活在过去时,在悠悠的回忆中重生并发光,是先人们留下的一笔财富让后人们享受。
先从西头说起。高邮城门以北的街道,称北门大街,往昔是高邮的经济繁盛区域。向北是北市口,此处有东台巷、复兴街,均是商铺。再向北就是老税务桥丁字路口。从丁字路口向东就是东大街。
东大街是一条东西向的老街。以前还能跑汽车的,是通向兴化的必经之路。最西头的街南,有过一家烟酒店,东边是华兴池浴室,再向东便是一家老车匠店和老的工人医院。对面路北从西向东分别是熏烧店、理发店和著名的高邮当铺。当铺据说最早是大贪官和珅的产业,后为高邮名流马士杰所有。当铺是近年才恢复的,原先被运输公司三中队占用,周边都是一些居民户。当铺建筑的保存多亏了三中队的搬运工人们,否则,在文革时凶多吉少。当铺是东大街一个大的亮点,有内涵和观赏价值。我岳父家早先就住在这儿,要走过一条又高又长的巷道,墙壁特别高,只觉得超常,竟没想到是当铺的防火墙。那时,这里的民居不算少,有几十户。紧挨着当铺的是一家布店和缝纫服装店,二层楼,现在挂着“仲氏油坊”的牌子。东边有个小巷名陈家巷,是高邮公安局城北派出所的办公地点,北边是酒厂,专产粮食白酒的。小巷对面是一个税务所,向南不远就是都土地庙,后来改为工人俱乐部。东大街的西段,人口稠密,车水马龙。现在,街道路面新铺了大块地砖,看上去舒展了不少。
东大街的中段是从城北医院至窑巷口。城北医院向北是多年前修的一条路,因为此路向北是米厂、粮库、水泵厂等涉农单位,故名曰支农路,现称为珠湖路。城北医院很有名,承载着城北居民的医疗任务。老人们称其为十六联医院。十六联实际上是第十六联队,军事用语,可能最早即是军用医院。这里向东有新巷口小学,现已改为城北幼儿园。再向东有炼阳观,后开辟为自行车零件厂,现不存。北面即汪曾祺笔下的“阴城”。这里还曾有过一所县属曙光中学,完全中学,既有初中又有高中,培养了不少人才。这所学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校之初,是全体师生义务劳动参建的。从大淖河边运来的红砖都是学生肩挑手搬到工地的,夯填地基的每一块碎砖也几乎是学生碎聚起来的。现改作城北初中。此处向东是谈家门楼、连家大院、城镇镜片厂和草巷口。
草巷口是东大街的文学符号之一,也是汪曾祺笔下的热土。这里算得上是东大街的最大亮点。汪曾祺写家乡的小说散文几乎是以此地为中心,三五公里为半径展开的。草巷口,是因为运送销售柴草而得名,巷子较长,故事也多。草巷口直通大淖河边,往昔曾是东北乡货运集散地。人多,船多,景多,是市井的窗口。这里生态原始自然,有芦苇、水鸟、沙洲,朴素而有野趣,是汪曾祺作品的自然背景。东大街上商铺林立,五花八门,三教九流,热闹非凡。各色人等在这里周旋,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工或游,又成为汪先生笔下的社会背景。正因为如此,东大街才得以鲜活起来,浪漫起来。赵厨房、炕房、如意楼、得意楼、七拳半烧饼店、顾家豆腐店、唐家肉案子、酱油店、中药房和月塘等演绎出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东边的大淖巷直通大淖。令人有点遗憾的是,大淖河边经过整治改造,脏乱差是没有了,似乎也失去了当年的风采和野趣。
由草巷口向东便是炕房和连万顺酱油店等店铺。东望即是永安巷和窑巷口。永安巷也可直通大淖河边,当年也是一派繁荣。窑巷口有一个育肥场,承载着里下河地区家禽的中转和宰杀。每年有上百万只的鸡鹅鸭在此圈养和宰杀,供应苏南。窑巷口也是有历史故事的。据记载,因为此地有许多砖窑而得名,有八百年的历史。相传,因为烧窑要取土,就不断开挖,所以有了河道。因为烧砖需要大量柴草,大淖这才成为东北乡柴草的集散地。由此推论,大淖之“淖”,源于人工取土,是砖窑生产的遗存。
再说东大街中段的南边。由城北医院向东,有汪家巷、刘家巷、竺家小巷、竺家巷、炼阳巷等等。汪家巷已不存。这里有个救火会,也叫水龙局,相当于现在的消防分队。这里比较有名的是县种子站,旧址是天王寺,曾是高邮八大名寺之一,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寺庙,当年佛事很盛。边上便是有名的螺蛳坝。当然,最有名的还是科甲巷,现在叫作傅公桥路,汪曾祺的家就在这里。汪家是大户,房屋众多,还有花园。汪曾祺在此生活到18岁离开,故乡的情愫犹如一粒种子在他心里发芽生长。他以东大街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小说散文,名震文坛,也开启了温婉清新的文风。《大淖记事》《受戒》等一下子提升了高邮的知名度,东大街和大淖也名扬天下。
东大街的东段从窑巷口直至文游北路、文游台之南。这里有文游小学,更多的则是一些小商铺。比较有名的是滑石巷。滑石巷也是有历史和传说的。相传巷内道路原是古老的长条大青石,风雨洗磨十分光滑。南宋韩世忠部将抗金时在此庆功发生滑踩,下令巷道废石为砖,但巷名得以流存。滑石巷南边就是月塘,内涵十分丰厚。这里也曾是幼年汪曾祺的乐园。不远处,即是人民桥,原先似乎叫作泰山桥。过了此桥,即出了城区,到了泰山庙了。泰山庙后即是文游台。文游台抢了泰山庙的名号。我读中学时曾多次来此学农,当时就叫小泰山生产队。现在人们似乎已忘了泰山庙,而只知文游台了。
东大街无疑是一条精彩的老街,可以看作是高邮古老的商品一条街。它既是汪曾祺先生的生长地,也是高邮文化的风情街。东大街的烟火气息很浓,已经渗透交融了许多当代的色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